第41章 风物长宜放眼量 (第1/3页)
……
朱由检缓缓地,将视线从那个暖包上移开,重新投向了伏在地上的张惟贤。
“国公是说,朕不该调遣王府旧部戍卫内宫,是吗?”
他的声音很平静,平静得听不出一丝波澜,仿佛只是在请教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问题。
张惟贤依旧跪着,身形不动如山,声音却清晰地传来。
“不,陛下。”
“您初登大宝,宫中鱼龙混杂,魏逆党羽遍布,正该用自己信得过的人稳定禁中,此乃理所当然。”
朱由检的眉毛微微一挑,身体微微前倾。
“那么,是朕不该重理亲军名册,不该迁内侍家眷于皇庄?”
他的声音里,已经有一些微微的不耐烦。
“亦不是。”张惟贤摇了摇头。
“大汉将军之中,冒额顶替者不知凡几,宿卫松弛,奸邪混迹其中,早已不是一日两日。”
“天下安危系于陛下一身,岂能不防微杜渐?陛下整顿亲军,清理内侍,同样是理所当然。”
“好一个理所当然!”
朱由检的声音陡然拔高,那股怒气终究是压抑不住!
“勇士、四卫两营,人马散乱,老翁劣童竟居其半!”
“有能者沉于下僚,无能者高坐案上!”
“朕亲临校场,选拔精锐,重立新营,难道也不应该吗?!”
然而,面对天子之怒,张惟贤的回答依旧沉稳如初。
“陛下,两营乃京中精锐,是为亲军中的亲军,天下人都看着。”
“亲军战力衰朽,便是国势衰朽。陛下雷霆手段,清理积弊,选拔英才,更是理所当然!”
“那你到底想说什么?!”
朱由检终于按捺不住,猛地从软榻上站起,勃然变色!
他居高临下地看着伏在地上的老人,胸膛剧烈地起伏着。
连续三个“理所当然”,非但没有让他息怒,反而像是火上浇油,让他心中的那股邪火越烧越旺!
你既然觉得朕做的都对,都理所当然,那你又为何要说朕在恐惧?
为何要说君臣相疑?
为何要在此地,摆出这副犯颜死谏的架势?!
难道你堂堂英国公,大明最顶级的勋贵,也要学春秋说客搞这套语不惊人死不休吗?
大殿内,只剩下皇帝粗重的喘息声和殿外哗哗的雨声。
良久,张惟贤才缓缓地,再一次抬起了头。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惧色,只有一种深深的、化不开的疲惫与悲哀。
“陛下……臣前面已经说过了。”
“整顿内廷也好,清理亲军也罢,皆是应有之义。”
“勋贵们一时喧哗,百官们一时非议,这所谓的君臣相疑,在陛下的雷霆手段面前,也都是弹指可定。”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那双浑浊的老眼,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御座,望向了遥远的过去。
“臣只是……臣只是害怕陛下,会走上神宗皇帝的老路啊。”
朱由检挑挑眉,心中怒火稍息。
他这才注意到张惟贤已经是第二次提起万历了。
张惟贤的声音变得幽幽的,仿佛陷入了一场悠长的回忆。
“臣出生于嘉靖四十五年,当时年少懵懂,尚不知国事艰难。”
“待到臣稍长几岁,已是隆庆末年。”
“神宗皇帝以张江陵相公为首辅,推行新政,整顿吏治,清丈田亩,一条鞭法天下传唱。”
“那时候的大明,真是气象万千,国库充盈,四海升平。”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神往。
“后来,神宗皇帝亲政,虽说尽废新政,却也称得上一位圣明天子。”
“他勤于政事,广开言路,甚至因为京畿大旱,徒步数里前去祈雨,天下臣民,无不感念君恩。”
“然而……然而自万历十四年,国本之争起,一切,就都慢慢变了。”
张惟贤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苦涩。
“神宗皇帝为了立储之事,与群臣反复拉锯,国事日渐搁置,奏本留中不发,朝臣缺员也不补。”
“到最后,他就像是跟整个天下置气一般,将自己关在那座宫城里,再也不愿出来。”
“一位曾经的圣明之君,稍遇挫折,最后竟成了……成了……”
他说到这里,嘴唇翕动了几下,终究还是没有勇气说出那个词。
他剧烈地喘息了几下,仿佛这段回忆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陛下,臣自袭爵以来,三十余年,名为国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