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是时候证明你们的价值了!(4.7K大章,求月票~) (第2/3页)
天下之观瞻,而治天下者,必先治京师。然京师之治,非在朝堂之高论,而在街巷之实务。”
“今京师之内,道路或有不平,雨则泥泞,晴则扬尘,此其一也。又有饥民乞丐,或卧于通衢,或聚于庙市,有碍观瞻,亦伤圣朝仁德之名,此其二也……”
高时明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待念到此处,朱由检抬手,示意他暂停。
他看向依旧站着的薛国观,温和地笑了笑,示意他坐下。
薛国观有些受宠若惊地坐下了,他能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都汇聚在了自己身上。
那一瞬间,他心中的惶恐,竟然被一种莫名的激动所取代。
“诸位爱卿。”
朱由检开口了,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朕为何出题为‘京师治理’,而非‘天下治理’?”
“煌煌大明,立国二百余年,如今国事渐衰,百废待兴,朕比谁都清楚。”
“然,朕尝闻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京师之地,于朕,便是身;于诸位,便是家!满京文武一千五百之数,若是连这京师都不能大治,朕又怎敢去奢望天下大治?!”
话音落下,殿中一片寂静。
片刻之后,黄立极率先起身,躬身下拜。
“陛下圣明!”
其余众臣,也如梦初醒,齐齐起身,躬身行礼。
“陛下圣明!”
朱由检摆了摆手。
“众卿家坐下吧,朕的话,还没说完。”
待众人重新坐定,朱由检的语气,却突然一转。
“朕这道题的另一个目的,却不在题干之内。”
“它与今日的第二个议题有关。”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无不心中一凛。
所有人的神经,都瞬间紧绷了起来。
薛国观下意识地低头,看向自己桌案上那张薄薄的,写着今日议程的纸张。
目光扫过,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只见那第二行,赫然写着——
“着尽数起复天启年间,因门户党争事,而罢斥各员,共聚京师,再做官职分派。”
这一瞬间,仿佛有一道闪电从薛国观的脑海中划过,让他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他猛地抬头,看向御案后的皇帝,眼中充满了骇然。
不止是他,殿中几乎所有的臣子,在看到这一行字,又听到皇帝那句话后,都变了脸色。
或惊,或惧,或忧,或思。
朱由检将所有人的反应看在眼里,他缓缓地点了点头。
“不错,正是与此事有关。”
他环视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朕登基之初,便已察觉国事衰败,然,破局之法,究竟在于何处?”
“是边事?是财税?还是吏治?”
“朕反复思量,觉得这些,都不过是表象而已。”
“其真正的问题在于,自万历以来,我大明朝堂,年年党争,岁岁党争!浙、宣、楚、东林……各色党派,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朝得势,便非要将对方赶尽杀绝不可!”
“朝中各官,若想安稳做事,便势必要择一党而依附,否则便动辄得咎,事事掣肘!”
“更可怕的是,”朱由检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痛心,“做事者,多做多错;不做者,少做少错!以至于我大明朝堂,竟只以道德文章臧否人才,而全然不以事功为念!”
“这样,是不对的!”
他拿起桌案上那份薄薄的,即将发往各地的东林党人起复名单,轻轻晃了晃。
“这份名单上,一百九十三人。远的在两广,近的在京畿。他们进京的时间,从数日到数月不等。”
“朕问你们,这里面,有多少是被污蔑的?有多少是遭受冤枉的?”
“朕再问你们,今日在座的,又有多少人,曾经上书,参与过对他们的攻讦?”
“他们一旦还朝,会不会报复回来?!”
“到时候,这朝堂之上,又是乌烟瘴气,攻伐不休!国家大事,还要不要做了?!”
朱由检越说越激动,干脆从御案后站了起来,走下台阶,在群臣之间缓缓踱步。
他的目光,如同一把利剑,扫过每一个臣子的脸。
“朕有意禁绝党争!是故,朕对魏逆之事,多有容忍,只诛首恶,不及其余!朕也欲劝这些即将还朝的受冤之人,相忍为国!”
他停下脚步,看着众人。
“可是,朕冲龄践祚,德望尚薄,他们真的会愿意听朕的话,放下这数年贬斥之辱吗?”
“众位爱卿,朕需要事功,来证明朕的中兴之志!”
“而你们,也同样需要事功,来向朕,向天下,也向那些即将还朝的政敌们,证明你们的价值!”
“旬月之间,欲求事功,则以京师大治,最易见效!”
“朕今日,与诸君坦诚相待,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