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 (第2/3页)
第一部分引言写得酣畅淋漓。
他精准点出 1979年文坛的双重困境“伤痕文学的情感宣泄过剩”与“改革宣传文学的口号化空洞”,
笔锋一转引入章培横“文学需扎根民族传统”“反对盲目西化”的未竟思考,顺势提出“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核心命题,既为现实主义文学指明本土创新路径,更巧妙回应了思想解放语境下“文学主体性”建构的时代需求。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许成军望着纸面轻轻舒了口气,思路通了,连空气都变得顺畅。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最见功力。
他先梳理学界现状:1979年对传统文论的研究多停留在古籍校注或生硬比附西方理论的层面,《文心雕龙》的考据文章堆成小山,却鲜少有人真正用传统理论解读当代创作,更别提用“典型论”套解“意境说”的牵强做法。
再直击文坛争议焦点:“传统是否阻碍创新”“西方理论是否万能”的二元对立讨论正如火如荼。
最后笔锋陡转亮出突破点。
跳出“复古/西化”的非此即彼,聚焦“传统文论的问题意识如何迁移到当代创作”,寥寥数笔便划出研究的全新疆域。
只是文献注释费了些周折,好些他印象里存在的参考文献在这个年代却不好找,不得已删改几处引用。
第三部分理论框架反而写得最顺。
这一部分许成军构建了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三重机制”的理论框架。
概念迁移机制让古典文论核心概念在当代创作中焕发新生;
美学平衡机制用传统“中和之美”破解时代创作的两极化,以“哀而不伤”平衡伤痕文学的悲情控诉,用“执两用中”调和改革文学的口号化;
实践落地机制则直指基层创作如何激活传统文论的现实路径。
第四部分案例论证。
他以自身创作实践为证,拆解 1979年农村题材创作中的传统转化关键:意象叙事与传统比兴的自然融合,让田间地头的寻常景物都带上文化景深;章培横学术思想的案例验证,则让理论落地有了鲜活注脚。
第五部分结论,许成军提出了这篇论文的创新价值与时代启示。
“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在于提出“传统文论不是历史遗产,而是活的创作方法论”,打破“传统等于保守”的刻板认知。实践层面,为创作者提供“立足本土、超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