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 (第3/3页)
西化”的路径,证明基层经验与传统智慧结合可催生优质作品。学术上,精准回应“文学需有民族根基”的期待,填补 1979年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研究空白,为后续文学理论本土化探索奠定基础,让文化根脉在时代变革中持续生长。”
捋清了论文整篇内容后,许成军揉了揉眼睛,从包抽出一沓方格稿纸开始正式誊抄。
这一时期,学术写作、正式文稿普遍使用统一规格的方格稿纸。
通常为16开或 32开,16开更常见于正式文稿,每页印有均匀的方格,每格对应一个汉字,方便计数和排版,也符合当时对文稿规范性的要求。
许成军捏起钢笔,笔尖在第一格悬停半秒才落下。
这活儿不用费脑子琢磨论点,却容不得半点潦草。
错字要划规范的斜线,转行得对齐竖格,连标点都得占准一格位置。
笔尖划过纸面时沙沙作响,偶尔停顿是在核对原稿字句。
直到肚子饿得轻轻叫了一声,他才惊觉笔下的稿纸已摞起薄薄一叠,最后一格落下的句号正好卡在午饭时间的当口。
人是铁,饭是钢!
后世有首戏作,此时倒是应景。
名字叫《钗头凤·没货》。
“红烧肉,二锅头。满楼春卷炸鸡柳;半夜冷,没存货,一怀凉水,半个苹果,饿,饿,饿!”
...
他正俯身收拾帆布包。
耳畔忽然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混着旧书特有的樟木香气,像有片云悄悄飘进了屋。
他下意识抬了头,目光越过书架缝隙,直直撞向声音来处。
逆光里站着的姑娘,月白棉布衬衫被阳光染得透亮,领口蝴蝶结松松垂着。
她的皮肤是上好宣纸般的雪白,在 1979年的日光下泛着细腻光泽,乌黑的直发垂在肩头,发梢被窗外风轻轻扬起,带着自然的弧度。
身量修长,杏眼明亮,眼尾微微下垂本就藏着天然的温婉,此刻迎着光,眼底盛着细碎的星子,亮得恰到好处。
高挺的鼻梁下,樱桃唇瓣轻轻抿着,鹅蛋脸在光影里柔和得像幅水墨画。
既有“清水出芙蓉”的天然,又藏着“诗卷随身”的清风雅致。
“抱歉同学,打扰了。”
女孩也看向他,眼里带着歉意。
声音温润,尾音轻得像羽毛拂过心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