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解决电力缺口 (第1/3页)
1956年1月的大连,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陈樾裹紧棉大衣,站在大连造船厂的变电站外,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厂区里,一半的机器都停了工,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蹲在车间门口抽烟。
"又停电了?"陈樾问匆匆赶来的厂长。
厂长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哈出一口白气:"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了。现在全厂只能保证'泰山号'项目的用电,其他车间轮流停工。"
走进昏暗的厂长办公室,陈樾看到墙上贴着的电力分配表上画满了红叉。"情况有多严重?"他问道。
"非常严重。"厂长苦着脸递过一份文件,"现在全厂每天只有8小时供电,而且电压不稳,精密机床根本没法用。"
文件上的数字触目惊心:大连地区电力缺口达到40%,全国主要工业城市平均缺口25%。陈樾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带我去看看发电机组。"他突然站起身。
厂区西北角的发电站里,两台毛熊产的3万千瓦机组正发出吃力的轰鸣声。陈樾绕着机组转了一圈,发现工人们正在手工添加煤炭。
"热效率太低。"陈樾蹲下身,摸了摸排气管,"连30%都不到。"
厂长叹了口气:"这还是去年新进口的毛熊最新型号。"
陈樾没说话,悄悄启动了科技系统的扫描功能。蓝色的光幕在他眼前展开,将整个发电站的设备一一扫描入库。在系统知识库里,这些老旧的毛熊式机组立刻与他在鹰酱扫描的西屋公司机组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要去全国主要电厂看看。"离开时,陈樾对厂长说,"一周后回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陈樾跑遍了东北、华北的十二座主要火电厂。每到一处,他都以检查工作为名,用系统将整个电厂扫描个遍。在鞍钢自备电厂,老厂长带着他参观时自豪地说:"这可是毛熊专家亲自指导建设的,全国最先进的电厂!"
陈樾看着那些粗笨的设备,心里直摇头。这些所谓的"先进"电厂,热效率普遍不到30%,机组故障率高得吓人。更糟糕的是,由于设计缺陷,很多电厂连基本的防尘措施都没有,锅炉房里煤灰弥漫,工人们都戴着厚厚的口罩工作。
最后一站是北京第一热电厂。参观结束时,电厂总工拉着陈樾诉苦:"现在北京城里工厂越来越多,我们这三台机组24小时满负荷运转也供不应求。昨天变压器都烧了一台!"
回到大连的火车上,陈樾闭目养神,实际上正在系统知识库里对比着美苏两国的发电技术。鹰酱西屋公司50年代初期的机组已经能达到35%的热效率,而毛熊最新型号还停留在28%左右。
"必须设计我们自己的机组。"陈樾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