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文化输出 (第1/3页)
1995年1月3日清晨,四九城琉璃厂的荣宝斋还没开门,门口已经排起长队。七十岁的琴师张老爷子裹着军大衣,跺着脚呵白气,怀里紧紧抱着个紫檀木匣子。"老张头,你这把年纪还来抢书?"后面有人打趣。老爷子神秘地拍拍木匣:"我带着光绪年间的《弦索备考》原本,就等着对照新出的校勘本呢!"突然队伍骚动起来——店员正在拆卸门板,玻璃橱窗里露出堆成小山的《夏国古乐谱大全》,烫金书脊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中央音乐学院的琴房里,琵琶专业的苏雅正对着新教材发愁。2月15日这天,她反复比对着《月儿高》的两个版本:"奇怪,新刊印的工尺谱里这个'撞'的指法,跟老师教的不一样..."突然琴房的门被推开,白发苍苍的民乐系主任颤巍巍递过本发黄的手抄本:"傻丫头,看看这个!"苏雅翻开扉页,赫然是1953年刘天华先生的亲笔批注——原来新版本复原的正是民国时期险些失传的浙派技法。
三月春雨中的杭州艺校舞蹈楼彻夜通明。编导系学生林小曼蹲在地上,正用红笔在刚拿到的《唐宋舞谱辑佚》上写写画画。"这里'双拂袖'接'回身转'..."她突然扔掉笔,扯过录音机按下播放键。当合成器模拟的编钟声响起时,她的身体像被无形的丝线牵引般舞动起来。路过教室的老校长驻足窗外,恍惚看见壁画上的飞天活了——那个梳着马尾辫的姑娘,竟把敦煌壁画里的"S"形三道弯,完美融入了电子乐的节奏里。
六月的央视演播厅里,《国风新韵》节目组正在做最后调试。6月18日直播前两小时,音响师老周突然发现调音台出了问题。"把均衡器第三频段降低3分贝!"戴着耳返的作曲家王洛宾急得直拍大腿,"箜篌的高音要被电吉他盖住了!"导播间乱作一团时,没人注意到伴舞团的藏族姑娘卓玛正对着手机发呆——屏幕上是她阿妈发来的照片:家里那台老式收音机旁,摆着本翻开的《格萨尔王传》,正好是节目要改编的唱段。
东京银座的唱片店里,八月酷暑也挡不住排队的人潮。8月8日这天,当《霓裳》的旋律从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