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倭国归还古籍 (第1/3页)
1994年2月1日清晨,四九城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老馆长徐世昌正用麂皮擦拭着一套《永乐大典》的仿制函套。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文化部特派员小张连门都忘了敲,举着份文件冲了进来:"馆长!外交部刚发函给倭国了!"老馆长的手一抖,麂皮擦到了函套上的鎏金铜扣,发出"叮"的一声脆响。他接过文件,老花镜后的眼睛突然湿润了——这份盖着国徽的公函上,赫然列着三千七百六十二册在抗战时期被掠走的珍贵典籍名录。
东京外务省的会议室里,倭国代表松本一郎正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着一份清单。当他看到"宋刻本《荀子》"时,手指微不可察地抖了一下。2月15日的回复函件上,他特意选用了最考究的宫廷和纸,却在内容上寸步不让:"鉴于这些文献已在倭国保存超过半个世纪,根据国际惯例..."函件末尾的印章盖得格外用力,印泥渗进了纸张纤维里,像一块凝固的血迹。
2月22日凌晨,津轻海峡飘着细雪。辽宁舰的舰长王海峰站在指挥室里,望着雷达屏幕上密集的光点。突然通讯兵递来一份电报,他看完后嘴角微微上扬:"传令,演习区域再向东推进五海里。"当歼-8战机呼啸着掠过倭国海自的护卫舰时,甲板上的地勤小刘注意到,今天所有弹射轨道都挂载了实弹——这在平常训练中极为罕见。
四九城钓鱼台国宾馆的谈判桌上,摆着一本特殊的影集。3月3日这天,兔子方代表李卫国慢慢翻动着页面,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被倭方收藏的夏国古籍现状。当翻到一页泛黄的《齐民要术》时,他突然停下:"松本先生,请看这处虫蛀。"他的钢笔尖轻轻点着照片边缘,"这是江南特有的竹节虫蛀痕,证明它至少在浙江存放过两百年以上。"倭方翻译官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把"竹节虫"这个词反复斟酌了三次才译出。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地下库里,管理员山田正戴着白手套清点要归还的典籍。3月25日深夜,当他触碰到一册《唐本草》时,突然发现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银杏叶。透过放大镜能看到叶脉上刻着极小的汉字"扬州文汇阁藏"。他的助手小声嘀咕:"这些真的要送回去吗?"山田没有回答,只是突然想起祖父日记里写的——昭和十三年冬,他们是如何把这些书从燃烧的图书馆里"抢救"出来的。
3月28日的归航途中,辽宁舰的食堂里飘着饺子香。炊事班长老周特意包了茴香馅的,说是"取个回乡的寓意"。航海长小赵发现今天配发的筷子很特别——上面烫着"国家图书馆藏"的小字。"这是用修复古籍剩下的边角料做的,"政委笑着解释,"让同志们记住我们护航的是什么。"
4月20日的国家档案馆前铺着百米长的红毯。当第一批典籍运抵时,八十岁的版本学家季羡林执意要亲手推轮椅上的老师钱钟书上前查验。钱老颤抖的手抚过《四库全书》的绸面,突然说:"这是乾隆年间的杭纺,经纬密度每厘米七十二根..."话未说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