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终章·星辰大海 (第1/3页)
2010年1月15日四九城 大会堂
大会堂的金色大厅灯火通明,巨大的水晶吊灯将整个空间映照得如同白昼。八十二岁的陈樾站在领奖台上,深蓝色的中山装熨烫得一丝不苟,每一道褶皱都恰到好处地展现着这位功勋科学家的严谨作风。他胸前那枚沉甸甸的"共和国勋章"在聚光灯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勋章上精细雕刻的天安门和华表图案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国家六十年的沧桑巨变。
陈樾微微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勋章表面,能感受到每一处细微的纹路。这枚由999纯金打造的勋章重达300克,背面刻着"共和国勋章"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忽然想起1953年在东北兵工厂获得第一枚奖章时的场景——那只是一枚普通的铜质奖章,表面甚至有些粗糙,却让他激动得彻夜难眠。六十年过去,奖章的材质变了,分量变了,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从未改变。
"陈樾同志为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播音员浑厚的声音在会场回荡,每个字都掷地有声。陈樾眯起有些昏花的眼睛,视线穿过台下整齐就座的各级领导,落在了第三排的儿子陈明身上。如今已是航天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的陈明,鬓角也已泛白,但那双明亮的眼睛依然像年轻时一样充满活力。父子俩目光相接时,陈明悄悄竖起大拇指,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与三十年前在少年科技班获奖时一模一样。
如雷的掌声在会场内回荡,陈樾却恍然回到了195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那时的东北,积雪能没过膝盖,他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雪地里艰难跋涉,怀里紧紧揣着从系统里抄录的第一份图纸——那是一份改进版的AK47步枪图纸。六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个曾经连火柴都要进口的国家,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艘航母在辽阔的海疆巡航,最先进的光刻机在江南的现代化厂房里日夜运转。
1月20日 四九城 家中书房
深夜的书房里,台灯在红木书桌上投下一圈温暖的光晕。陈樾伏案工作,钢笔在特种纸张上沙沙作响,墨迹在灯光下泛着微微的蓝光。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六十三本工作笔记,按照年份严格编码,最早的几本已经泛黄卷边,书脊上的编号都有些模糊了。窗外飘着今冬最大的一场雪,雪花簌簌地拍打着玻璃窗,偶尔能听见院里的老槐树枝被积雪压断的脆响。
"爸,您该休息了。"陈明轻轻推开门,手里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杯壁上已经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水雾。他注意到父亲青筋凸起的手背上布满了老年斑,那些褐色的斑点像是一张张微缩的地图,记录着老人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
陈樾摘下老花镜,用食指和拇指揉了揉发酸的眼睛,镜架上还留着长期佩戴留下的细微划痕。"把这些弄完就睡。"他指了指桌上厚厚一摞文件,最上面一页赫然写着《火星载人探测初步构想》,页眉处印着"绝密"的红色字样,"可能...可能我用不上了。"说这话时,他的嘴角微微抽动,但眼神依然平静如常,仿佛只是在讨论明天的天气。
陈明的手不易察觉地抖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