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你当我是天生杀人狂? (第1/3页)
次日。
朱由检看着他面前那座‘山’。
他只是看着它,仿佛在欣赏一件荒诞而又充满某种深刻哲理的艺术品。
他能想象得到,每一本奏疏背后都有一张因慷慨激昂而涨红的脸,一支因义愤填膺而颤抖的笔。
他们引经据典,他们痛心疾首,他们将自己摆在天理与道义的至高点上...用文字的刀剑,向他,向他刚刚竖起的第一面旗帜,发起最猛烈的冲锋!
朱由检的目光,从这座沉默的纸山上移开,落在了被他修长手指轻轻压着的一份薄薄的文书上。
那不是奏疏。
那是来自九边的八百里加急军报,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冰水写成,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
宣府、大同两镇入冬已一月有余,朝廷允诺的冬衣与粮草至今未至。
边军夜间只能拥甲而眠,已有士卒不堪冻馁,于深夜逃亡。
军心浮动,怨声载道,甚至……已发生了数起小规模的哗变。
哗变。
这个词像一根烧红的钢针,扎进了朱由检的瞳孔深处。
他身侧,魏忠贤如同一道影子般侍立着,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他能感觉到御座上的少年天子,此刻正散发着一种比殿外的寒风更加凛冽的气息。
“皇爷……”魏忠贤终于还是开了口,声音干涩得像是被砂纸打磨过,“奴婢遣人去问了。户部和兵部的那几位大人,还在……还在议。”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最后还是决定用一种近乎模仿的语调将原话复述出来,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挑拨。
“他们说……说那三十万两白银,乃是抄家所得,名不正,则言不顺。若以此银充作军饷,恐……恐有损国体,玷污王师……”
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魏忠贤说完,便将头深深地埋了下去,不敢再看皇帝的脸色。
他知道,这番话比任何直接的顶撞,都更能触怒这位心思难测的新主。
然而,
预想中的雷霆之怒并未降临。
朱由检只是缓缓地将那份薄薄的军报,从手指下抽出,再轻轻地折叠起来。
他的动作优雅而从容。
然后,他站起身走到那座奏疏山前,将这份沾染着边关风雪的军报,稳稳地放在了纸山的最顶端。
它像一块小小的墓碑,立在一片洁白的坟场之上。
“国体?王师?”
朱由检的声音很轻,轻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但在这空旷的大殿里,却又清晰得如同钟鸣。
“是他们的脸面重要,还是那些即将冻死在边关的士兵重要?”
他转过身看着魏忠贤,眼神里没有愤怒,只有一片深不见底的平静。
“魏伴伴,你现在明白了吗?”
魏忠贤猛地一颤,他当然明白,但他不敢说。
朱由检替他说了出来:“他们不是在冲着你,他们甚至……不是在冲着朕。”
“他们是在捍卫他们的‘规矩’,他们的‘体面’,他们的‘道理’。”
“在这个‘道理’面前,边军的死活,江山的安危,甚至朕这个皇帝的旨意,都可以暂时地、体面地,靠后站一站。”
朱由检缓缓走回御座,重新坐下。
那一刻,魏忠贤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与年龄完全不相符令人心悸的苍凉与冷酷。
他终于彻底明白了。
这群人,不是在用刀剑与他为敌。
他们是在用整个大明朝运转了二百余年那套根深蒂固的...由道德、程序、和清议构筑起来的庞大体系,来困住他,瘫痪他!
他们要让他知道,皇帝,也必须在他们的规则之内行事!
……
夜,深了。
朱由检遣散了所有内侍,独自一人,在空旷的文华殿里踱步。
烛火摇曳,将他的身影投射在冰冷的地砖上,拉长,又缩短,像一个孤独的灵魂,在与自己的影子对话。
他在进行一场战略复盘。
一场关于“大明集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