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三兴大汉:从汉灵帝的侄子开始 >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八章 名士来访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八章 名士来访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八章 名士来访 (第1/3页)

    中平二年五月,羌骑的血腥气已从高陵城头彻底散去,城门上哪一排换了又换的人头也不见踪影。

    左冯翊的土地上开始悄然萌发出另一种生机。

    而刘珩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清楚,刀枪可以用来诛杀羌人盗匪,可以用来斩杀贪官豪右,但绝不可以依靠刀枪治世;要想真正安定治下庶民,唯有锄犁,方能安民一世。

    让杜畿走马上任“劝农督邮”,手握籍没豪右的万顷良田图册,就如同握住了左冯翊的命脉。

    清丈田亩、分授流民之事,在杜畿雷厉风行的主持下,以惊人的速度开始运作。

    首先按照刘珩的规划,将高陵、池阳、万年三县作为试点县,那些从流民中招募,而后经过简单培训的“劝农吏”,带着郡府签发的田契和崭新的农具,深入乡野。

    杜畿亲自坐镇,每日案牍劳形,处理着堆积如山的田界纠纷、水源分配,他秉承刘珩“公允、迅速”的铁令,行事果决,对于部分豪右残余的怨怼毫不在意,更不惮得罪试图上下其手的胥吏。

    整个左冯翊数万流民得到了安置,各县豪右在刘珩的铁腕手段下纷纷收起了爪牙,左冯翊开始呈现出一种勃勃生机……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刘珩的目光早已不在那一季或一年的收成上了。

    他知道那位稳坐洛阳的皇帝叔叔时日不多了。如今的自己尚且没有能力与何进张让等人正面掰手腕,一旦灵帝驾崩,有些事情绝非是如今的他能阻止的。所以只能早做计较,争取在天下大乱之前攒更多的本钱,才能尽早的结束这个操蛋的乱世。

    尽可能的防止两晋旧事的发生,书本中改了又改的短短四个字,最终被改成了平淡温和的“民族交融”!试图将那段不堪回首血腥残忍的岁月掩埋,变成一种光辉伟岸的历史趋势,刘珩接受不了所谓的“交融”!接受不了中原沃野上禽类遍地,接受不了被迫“衣冠南渡”后的开发江南,他要让北方的胡狗不敢南下,一如昔年冠军侯封狼居胥,匈奴人最终在大汉铁骑的鞭笞下仓皇分裂、西逃……

    ……

    郡府后堂,刘珩与郑浑、杜畿、新征辟的决曹掾法衍、以及被破格提拔为郡府“户曹史”的寒门才俊张既等人展开了一场决定左冯翊未来的密议。

    “授田只是活民第一步。”

    刘珩的手指敲击着木案,目光扫过眼前几位风格迥异却皆具实干之才的属下:“要让这地真正养人,生出更多的粮食,养出更多的兵,靠老法子不行。”

    法衍,这位法真之子,法正之父!是的,蜀汉的法正法孝直,只不过如今的法正还只是个九岁的孩童,当刘珩第一次见到九岁的法正时,内心是有些奇妙的,他不知道这个比自己年幼了近十岁的蜀汉名臣日后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被征辟而来的法衍,为人性情刚直,精研律令,更难得对农事亦有涉猎,他沉声道:“主公明鉴,关中之地,百姓多沿袭粗放轮休的法子,地力易竭。衍曾闻武帝时有‘代田法’,沟垄轮换,可保地力不衰。若能于官田、新授之田先行推广,选壮实良种精耕细作,辅以粪肥,亩产或许可增三成!”

    张既心思缜密,立刻补充道:“推广需要有章法,可先选几处官田作为‘样田’,由郡府派良匠指导耕作,秋收时再令各乡三老、里正及农户代表观之,以实绩服人。同时,还要严令各乡里正,督劝农户选穗大粒饱者留种,郡府可设‘良种仓’,以平价或租借方式供给无力自留之民户。”

    刘珩眼中闪过赞许:“好!法曹掾主推代田法、选良种;张既,你心思细,负责制定推广章程,督建样田,管理良种仓事务。至于水利…”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泾、渭、洛三水及其支流脉络:“如今左冯翊百废待兴,大渠恐怕难成,但是小陂小堰、引水沟渠,可以遍地开花!同时再以‘保境安民,兴修水利’为名,征发民夫,以工代赈!凡参与兴修者,可免部分徭役,或得粮米补偿。所需钱粮,就从抄没之资中出!杜督邮,此事由你总揽协调,务必使水利通达,泽被新垦之田!”

    杜畿肃然领命:“畿必竭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