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哪有什么逆案?就是贪钱呗! (第1/3页)
文华殿的晨光透过雕花槅扇,洒在昏暗的大殿内。崇祯捏起黄花梨木杯的厚壁,杯中茶水的热气升腾成一片薄雾。他低头啜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这感觉竟与上一世参加会议时捧着保温杯喝水有几分相似。
殿外传来甲叶轻响。徐启年领着百名亲兵按刀侍立。这些兵,是御马监的兵,如今全成了“帝党”的基石!徐启年来投时带了二百多人,崇祯从中又精挑细选了二十个机灵的,派他们潜回四卫营拉人。短短两夜,便又有数百条“好汉”归入麾下。
五六百人了。崇祯指尖无意识地在温热的杯壁上轻敲。再积蓄些力量,无论是“玄武门对掏”还是发动一场缩小版的“靖难之役”,都勉强有了点火候。
当然,他拉拢这些人并非真要他们去和魏忠贤的徒子徒孙们对砍,而是为了培植绝对忠诚的班底——能跟随皇帝扳倒权倾朝野的阉党、夺取至高权柄,这份从龙之功,这份足以光耀门楣、荫及子孙的“履历”,足以让这些渴望出人头地的军汉们死心塌地,成为最坚定的“帝党”核心!
“陛下,年号之事......”首辅黄立极展开礼部题本,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众人。四位阁老中,黄立极、施鳯来、张瑞图的神色恭谨中带着不安——他们都是走魏忠贤的路子上来的,现在知道怕了……
唯独李国普站在最末,有些消瘦的脸庞上还有几分书生意气——他是魏忠贤的同乡,但却没有怎么过分巴结魏忠贤。
而两位勋贵——英国公张惟贤和成国公朱纯臣分列两侧。
张惟贤须发花白,目光沉稳,也算是个忠良吧,扶了天启和崇祯两代大明天子,站队很稳啊!
至于那个胖乎乎的朱纯臣……崇祯心中冷笑,希望这辈子这混蛋能“进步”一下,当个忠烈——比如崇祯二年黄台吉叩关时,“奋勇”战死沙场那种!
魏忠贤则垂手侍立在旁,魁梧的身躯在晨光中缩着,看似恭顺。
“礼部拟了三个年号。”黄立极的声音不疾不徐,“一曰‘绍庆’,取继往开来之意;二曰‘永昌’,寓国祚绵长;三曰‘崇贞’,典出《尚书》‘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崇贞……崇祯的心头猛地一刺。这个在前世伴随他十七年,最终被钉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年号!眼前仿佛又闪过那棵老槐树和风中飘荡的白绫……太不吉利!
至于“永昌”——他嘴角几乎要抽搐。那是李自成那个短命大顺的伪号!更不吉利!
“绍庆”?绍是继承,庆是吉庆?接这么个烂到根的摊子,有什么可“庆”的?
这届阁老起年号的水平,真让人绝望!
“还是崇祯吧!”崇祯嘴角扯出一丝近乎自嘲的苦笑,“不过‘贞’字不妥,加个示字旁吧。”示部,祈神佑福,总比那暗含“贞节烈女”意味的“贞”字强点。
殿中众人皆是一怔。黄立极硬着头皮又奏:“陛下,‘祯’字虽吉,然《尚书》原文……”
“朕知道原文。”崇祯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崇贞’听着像在嘲讽朕(会被解释成崇尚女贞),‘崇祯’就好多了。就这么定了。”
黄立极喉头滚动,终是不敢再言,低头称是。
“接下来议陵工银两。”崇祯啜了口寡淡的茶水,“工部报上来多少?”
施鳯来出列:“回陛下,大行皇帝山陵营造,工部详核,需银三百八十万两。”
“三百八十万两?!”崇祯的声音陡然拔高,“太仓存银才多少?就敢花三百八十万修个陵?你们几个,会不会过日子?!”
阶下众人,阁老、勋贵,乃至魏忠贤,都愣住了。他们早盘算好了:新天子与兄长情深,定会不惜血本厚葬先帝。工部上下苦熬多年,就等着修皇陵这油水最厚的差事回血呢……这小皇帝怎么不按常理出牌?
崇祯看穿了这些心思——这帮人,打仗时喊穷,死皇帝时倒大方!不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