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优秀评选(一) (第1/3页)
夜幕降临,龙城大学法律系的办公楼里,大部分窗户都已漆黑,只有三楼301办公室的窗口,依然透出稳定而温暖的光亮。
陈秋铭独自坐在办公桌前,台灯的光芒将他专注的身影投在身后的书架上。桌上摊开着那份《龙城大学关于评选校级优秀学生的通知》,旁边是法律四班的花名册、成绩单、综合测评排名表,还有几张写满了潦草字迹的便签。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墨水以及夜晚特有的清冷气息。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微蹙。文件上的硬性条件——学习成绩排名前30%、综合测评排名前40%、担任学生干部满一学期、无不及格科目、无纪律处分——这些条条框框像筛子一样,很快就能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名单。这部分是客观的,冰冷的数字和记录,几乎不容辩驳。
然而,真正让他感到棘手的是最后一项:“班主任综合评价加分”。这一项,文件上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评分标准、分值区间或者操作细则,但其后的备注却明确写着“此项加分计入总分,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陈秋铭仔细核对了前面各项的分数构成,发现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干部任职等项,即使全部拿满,同学之间的分差也不会太大。而这个“班主任加分”,却像是一个可以随意调节的巨大砝码,足以轻易颠覆前面所有客观数据建立起来的秩序。它看似是赋予班主任的权力,实则是将最终的决定权,很大程度上交给了班主任的主观判断。
“这简直是……”陈秋铭低声自语,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但内心的担忧显而易见。这种缺乏透明度的规则,很容易引发争议,也让他这个力求公正的班主任感到束手束脚。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决定去潘禹会副主任办公室碰碰运气。他发现302办公室的门缝下同样透出灯光。敲敲门,里面传来潘禹会略带沙哑的声音:“进。”
潘禹会果然也没走,正戴着老花镜,就着台灯研究着同样的文件。见是陈秋铭,他抬了抬眼皮,有些意外:“陈老师?这么晚还在忙?”
“潘主任您不也没休息。”陈秋铭寒暄了一句,走到办公桌前,直接切入正题,“正好您没走,我对着这份评优文件,有个地方不太明白,想请教一下您。”
“哦?哪里不明白?”潘禹会放下文件,身体向后靠了靠。
陈秋铭指着文件上“班主任综合评价加分”那一栏:“就是这个,潘主任。这一项,没有给出任何评分标准,具体怎么加分?加多少?依据是什么?我看了一下分数构成,这一项的权重似乎不小,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其他几项,符合条件的同学分数拉不开差距。”
潘禹会听完,脸上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表情,他摘下老花镜,用镜腿轻轻敲着桌面:“陈老师啊,你刚来,可能不太清楚。这项‘班主任加分’,本来就是学校赋予班主任的权力。说白了,过去的评优,很大程度上就是班主任说了算。现在虽然越来越强调量化考核,搞这些表格分数,但最终,还是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决定性作用。为什么?因为班主任对学生是最了解的嘛!谁平时表现怎么样,为班级做了多少贡献,思想品德如何,这些细枝末节,哪是几张表格能完全体现出来的?”
陈秋铭追问道:“那按照您的意思,这项加分,其实就是单纯根据班主任个人的主观印象来打分?”
“事实上,就是如此。”潘禹会点了点头,语气带着一种习以为常的坦然,“班主任觉得哪个学生更优秀、更值得培养,就在这个环节适当倾斜一下。这很正常。”
“可是……这样的话,评分依据完全说不清楚啊!学生要是问起来,我怎么解释?凭什么给他加5分,给我只加3分?”陈秋铭道出了自己的忧虑。
潘禹会摆了摆手,一副“你太年轻”的样子:“解释?有什么好解释的?班主任的综合评价,本身就是解释。至于公不公平……唉,陈老师,这世上哪有绝对的公平?我们只能做到相对公平。这项制度的设计,本意就是相信班主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