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账本新页,路向何方 (第2/3页)
味。靖嫔的表妹红着眼圈说:“我娘家在河南,去年黄河决堤,是陛下给的土豆种子,才没饿死。”
苏晴心里松了口气,又往她们手里塞了块土豆糕:“这糕里加了西域的糖霜,甜吧?等今年棉花收了,织成布换更多糖霜,让你们天天吃。” 她没说的是,昨夜林薇来跟她算过账,种一亩棉花的收入,比种粮食高两倍,还能给士兵做棉衣——这叫“民生军备两不误”。
林薇在织锦局画新图样时,把“棉花”和“战船”都绣在了一块料子上。左边是棉田连绵,农夫弯腰采摘;右边是战船扬帆,士兵持刀而立。
“娘娘,这图样……有点怪。”老工匠挠着头,“哪有把田和船绣在一块的?”
“怪才活得久。”林薇放下画笔,指尖沾着颜料,在布上点了个小小的“越”字——这是他们四个私下的记号。“你看,棉花能做帆,能做甲,田里的粮食能养兵,兵能护着田。就像织锦,经线是守,纬线是进,少了哪根都不成。”
她让人把这块布送去给西域使者,附了张纸条:“用十船棉花,换你们的造船图纸。” 使者很快回信,画了个船锚,旁边写着“成交”——他们也需要棉花做御寒的毯子,往北边贩。
陈默在朝会上,把两种意见摆了出来。老臣们吵成一团,有人拍着桌子喊“天子当以开疆拓土为重”,也有人哭着说“百姓嗷嗷待哺,岂能穷兵黩武”。
他没急着拍板,而是让人抬上来两筐东西:一筐是饱满的土豆、雪白的棉花,一筐是锈迹斑斑的倭寇战刀、残破的船板。
“诸位请看,”陈默的声音不高,却压过了争吵,“这筐里的,能让百姓活;这筐里的,能让百姓不被欺负。朕的意思是,先让百姓活好,再教他们不被欺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