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章法落地,民心归处 (第1/3页)
河南遭遇春旱的消息传到京城时,陈默正在看赵磊递上来的“越式章法推行报告”。报告里用红笔标着:“山东土豆作坊已评星级,三星级以上占六成;江南水车普及率达三成,灌溉效率提升五成……” 字里行间都是看得见的实在。
“河南巡抚说,田里的麦子快枯死了,百姓在求雨。”李德全的声音带着急,手里的塘报皱巴巴的,像被汗浸过。
陈默没急着下旨,而是让人把王二柱和西域老匠人叫来。王二柱背着新酿的玉米酒,西域老匠人捧着改良版的水车模型,两人一进门就问:“陛下,是不是要搞‘紧急项目攻关’?” 这词是赵磊教的,说遇到难事,就得集中“团队”的本事解决。
“河南缺水,”陈默把塘报推给他们,“你们的本事,能不能变出水来?”
王二柱挠头:“俺的酒曲变不出水,但俺知道玉米耐旱,去年云南旱了两月,玉米照样收。”
西域老匠人指着水车模型:“这‘加压水车’能抽深井的水,就算河里没水,也能浇地——只是得快,赶在麦子枯死前。”
苏晴正好进来送“后宫捐粮清单”,闻言立刻接话:“我让宫里的嫔妃们捐首饰,换成银子买玉米种子,算‘紧急物资调配’。”
林薇也派人送来消息:织锦局停了所有订单,先赶制五十顶“遮阳棚”,让抗旱的百姓能躲太阳——这叫“后勤保障优先”。
赵磊更是雷厉风行,当天就带着账房先生奔赴河南,临走前塞给陈默一包新烟:“陛下放心,保证把‘越式章法’用到抗旱上,算清楚每一分银子的去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