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花好越圆 > 第四十章:圆融之境,新旧与远近的共舞

第四十章:圆融之境,新旧与远近的共舞

    第四十章:圆融之境,新旧与远近的共舞 (第2/3页)

多了新动作——模仿大胤农匠教的“脱粒”姿势。赵磊站在田埂上,看着族人用格物学堂设计的“简易脱粒机”(人力带动齿轮)处理玉米,效率比手工高十倍,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赵大人,这机器能再要十台!”卡鲁的儿子阿吉用流利的汉话说,他跟着商队去过广州港,学会了算术和记账,现在是部落的“贸易官”,“我们想用玉米换你们的织布机,还有医官——族人说,你们的医官比巫医厉害,能让孩子不生病。”

    驿站里,林薇派来的医官正给部落的孩子种痘。她改良了种痘工具,用蒸汽消毒过的细针代替传统的刀,孩子们哭着哭着,看到医官手里的糖果(用玉米糖做的),又笑了起来。巫医蹲在一旁看,手里的草药袋悄悄换成了医官给的“止泻草”标本——他发现,这“外来的学问”比跳大神管用。

    更远的美洲大陆,大胤的商队第一次踏上墨西哥的土地。当地的阿兹特克人看着商队带来的水车模型,又指着自己培育的土豆,用手语比划着“交换”。赵磊的随员赶紧拿出“万国通商图”,在空白处画上土豆,旁边标上“可食用,高产”,就像当年记录玉米那样。

    “他们的土豆和我们的玉米,能种在同一片土地上。”赵磊在信里写道,“就像他们的图腾和我们的‘胤’字旗,能插在同一个驿站里——不是谁取代谁,是凑在一起,让日子更热闹。”

    跨洋的货船上,满载着交换的物产:非洲的象牙、美洲的土豆、大胤的玉米种子和织布机。船舱里贴着新的“贸易公约”,用十几种文字写着同一句话:“共享物产,共防灾祸,互不侵扰”。海风穿过船帆,把不同语言的笑声,都揉进了浪花里。

    (三)暖阁里的“圆满味”

    京城的暖阁,今年添了两样新摆设:沈知送的“蒸汽钟”(靠蒸汽动力报时),赵磊带回来的非洲木雕(刻着玉米和水车)。两个物件一硬一软,一精一朴,放在一起却格外和谐。

    陈默看着各地送来的“年景报”:京城的蒸汽马车开始在城郊运粮,非洲的玉米亩产突破三百斤,美洲的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