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改易储副 (第1/3页)
皇帝陛下痊愈了!
武姮闻之热泪盈眶,连日来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殿内烛火映着她泛红的眼眶,唇角却抑制不住地上扬;朝臣们更是喜出望外,往日凝重的朝会之上,竟有老臣激动得颤巍巍捧笏顿首,高呼“天佑大唐“;长安城的百姓们闻讯,家家户户门前悬起红灯,坊市间爆竹声此起彼伏,先前因皇帝病重而压抑的市井,顷刻间恢复了往日的喧嚣,街头巷尾尽是“圣躬康豫,万民之福“的欢语,更有白发老者焚香跪拜,泣泪感恩:“陛下仁德感天,臣等草民方能重见天日“,压在心头的巨石终得卸下,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如释重负的笑容。
然,喜讯传到东宫时,太子李显却蹙起了眉头。
普天之下,谁不知皇帝陛下最不满意的人,就是他这个太子!记得,父亲前往洛阳封禅时,将他留在长安监国。而他却仰仗岳丈韦玄贞代劳,自己跑到终南山玩耍彻夜不归。还美其名曰效法当年的父亲!
本想着天高皇帝远,好容易父亲不在跟前了,便可自家做主。谁料想,裴炎这厮居然将他在长安所为,系数密告给了父亲。
父亲将他叫到洛阳,当着群臣的面骂道:“昔日汉宣帝说,太子好儒弃法,败坏汉家基业的必然是太子。朕观察储副,仰仗外家倦怠朝政,行动皆像是历代亡国之君,比刘奭还有过之无不及也!”
一道黄纸下去,岳父韦玄贞就被父亲贬谪到了塞外,说要人尽其用,既然他韦玄贞点子多,那么不如给王方翼做个参军。如此,父亲一日不停止对突厥用兵,岳父便一日不能回长安替他处理奏牍。
若是让太子妃代劳,便是害了她。
母亲这般得宠,父亲尚且不许她干政,更何况是太子妃?李显原想着,父亲年迈体衰,气疾也愈发厉害,距离驾崩也不远了。
届时,没了父亲就再也没人敢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是败家子;也不会因父亲曾废了两任太子,弄得自己心有惶惶然,生怕哪天自己重蹈覆辙。没了父亲,大唐就是他李显的天下。
到时候,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既是把岳父调回长安取代裴炎!
眼看着父亲意外坠马,不死不活昏迷了一个月,想着自己离登基不远了。可不曾想,他老人家居然醒了过来,还愈发生龙活虎了。
想到这里,李显不禁仰天长叹。
长兄,六皇兄啊,难道我李显就要赴你等后尘了吗?
韦氏却笑道:“殿下不是还有皇孙,作为依靠吗?咱家大郎聪明伶俐,小小年纪颇有胆识能力,甚为陛下所爱重,破格封了太孙。有大郎在陛下跟前得宠,受陛下亲自调教,殿下还担忧太子位不稳吗?”
真是,人在事中迷,就怕没人提。听了韦氏这番提醒,李显两眼一亮!是啊,他怎么就忘了李重润这臭小子呢?父亲封他做皇太孙,让带到身边教养,不就是在昭告天下,他不会再换太子了吗?
有咱家大郎在,还担忧父亲会废了自己?
这么一想,李显的心便开朗了起来。
然,李显做梦都未曾料到的是,如今,所谓大病初愈的李治,其实是借着华胥曲,还魂归来。他早已在异界知晓了李显当皇帝后的表现。知道因李显的昏庸荒唐,视江山社稷为儿戏,才逼得曦月不得不行尹霍之事。是以他此次借助华胥引还魂回来的目的,一则是为了找回他的曦月。然,更重要的,还有修正先前未来得及变更的计划。
皇帝陛下病愈的头日申时末,门下侍中裴炎便在东都洛阳的驿馆中,接待了来自奉天宫的使者。使者从广袖中取出一卷帛巾对他说:“陛下知晓侍中所为难,故此要某将此帛画送于裴侍中。”
裴炎满怀疑惑地接过了使者手中的绢帛,当着他的面儿解开了捆绑的绳子,那卷带有卷轴的帛书“哗”地展开了绢色微黄,古意盎然。
画中是一位中年官员,怀里抱着一个七八岁的幼年天子,站在大殿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画卷左边提了几个字,是李治亲手用正楷写的“霍光辅佐昭帝图”裴炎只觉得心不由得一颤,即刻明白了皇帝之意。画上霍光峨冠博带的身影,刺得他双目发紧。
那高山冠下的侧脸线条刚硬如刀,抱着幼帝时目光如炬,透漏着他无比坚定的忠诚。霍光是汉武帝临终指定辅佐刘弗陵的托孤之臣…
裴炎的脑海中,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陛下这是要我…他猛地攥紧卷轴,指节泛白,喉间涌上一股腥甜。
霍光辅佐昭帝...裴炎默念着题字,后颈的冷汗已浸湿了朝服衬里。他想起半月前,他和薛震赶来洛阳密告太子纵马终南时,陛下眼中一闪而过的寒芒。那时,陛下便有了易储的想法!
那么谁才是陛下心目中的汉昭帝呢?不会是,不会是…
薛震曾说“我想,陛下不一定会换太子。因为不看僧面看佛面,即使太子不堪大任,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