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人加入 (第3/3页)
的村官江韩来见老同学张磊,又递给柳青一份名单:“我查过了,周边几个村还有一些人家也在做柳编,都是零星散卖。你可以拿着样品过去走访一下让会的人帮忙加工...”
“这个建议太好了!”柳青拍了拍手,“实在赶不出来的我们以找代工!”
接下来的一天,柳青和周明骑着电动车一人带了一包杯垫样品跑遍了周边几个村子。
按照江韩的建议,柳青首先寻找那些还在做柳编的家庭作坊,希望建立加工收购合作关系。
在李家沟,她找到了仍在编传统鱼篓的七旬老人李石匠;在王家屯,一对残疾夫妇靠编果篮为生;最惊喜的是在赵家庄,竟然有七八户人家还在做柳编,虽然只是简单的筐篮。
在五里外的杨柳村,据说那里曾有“编筐李“的美誉。
李阿婆家的土坯房低矮破旧,但院子里整齐地码放着几十个精美的柳编茶席,样式是柳青没有见过的六角形纹路。
“阿婆,这些卖吗?“柳青拿起一个仔细端详。茶席轻巧却结实,六角纹路像蜂巢般精密,每个连接点都完美无瑕。
“卖?“李阿婆笑了,露出仅剩的三颗牙,“现在谁还买这个?都是编着玩。“
柳青心头一热:“阿婆,我全要了!按每个三十给您,行吗?“
“三十?“李阿婆像听错了,“这破东西值三十?“
最终,柳青以每个三十五元的价格收购了李阿婆的全部存货,还软磨硬泡请老人演示了“六角叠丝“的编法。这种技法在奶奶的“柳编百样图“中只有零星记载,没想到还有传人。
“阿婆,您愿意教别人这个编法吗?“柳青小心翼翼地问,“工钱好商量。“
李阿婆摆摆手:“快入土的人了,要钱干啥?有人愿意学,我巴不得。”
回程路上,周明一直没说话。直到看见村口的石碑,他突然开口:“柳青,你知道为什么乡下手艺都在消失吗?“
柳青摇头。
“因为没人在乎它们的价值。“周明踢开一块石子,“我奶奶编了一辈子筐,还不如我在城里送一个月外卖赚得多。”
柳青看着车后座那些精美的柳编作品,突然明白了爷爷的坚持。这些不只是商品,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辈子的心血。
第二天周明要学手艺,柳青一个人继续打听寻找。
“早些年都卖不动了,现在就自家用用。”
赵家庄的老支书点一支烟说,“你要是有样品,什么样的都可以编,有特殊要求的地方你指导一下,只要价钱合适,大伙儿肯定乐意。”
柳青仔细检查了各家的手艺。虽然产品粗糙,但基本功扎实,只要稍加培训,完全能达到她的质量要求。她留下样品,让他们先编十个。验收合格就可以继续合作。
根据赵支书指点,柳青在十公里外的李家庄,找到了还在编筐卖的赵老汉;
在更远的王集镇,有三位老太太会用传统方法编席子。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白沙湾,他们发现了一户姓马的人家,祖传的柳编灯笼堪称艺术品。
“太神奇了...”柳青抚摸着马家送的迷你灯笼,爱不释手,“这种立体编织我从没见过。”
当晚,柳青兴奋地向爷爷展示她的发现。老人一件件检视那些来自不同村落的柳编成品。
他拿起一个李石匠编的鱼篓,手指抚过那些熟悉的纹路:“老李头还活着啊...这'水波纹',当年就数他编得最好。”
“这个收口不对...这个纹路走样了...嗯,这个还有点意思...”最后他拿起马家的灯笼,久久不语。
“爷爷?”柳青轻声问。
“马老六的手艺...”爷爷终于开口,“没想到还传下来了。”
柳青惊讶道:“您认识?”
“当年跟我一起学的徒。“爷爷的眼神变得柔和,“后来家里发生变故...算了,不提了。他现在怎样?”
“腿脚不便,但手很稳。“柳青回答,“他孙子说,家里堆满了编好的灯笼,就是卖不出去。”
爷爷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明天带我去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