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回来后的整改 (第2/3页)
然后温变循环。
在上述两种环境中交替放置,加速测试材料稳定性。
张磊解释,“虽然做不到专业实验室那么精确,但至少能提前发现大部分潜在问题。”
王婶则带领女工们开始进行工艺流程标准化,王婶自己是不知道这个名词的。
她们将龟背纹、六角叠丝,水波纹等的编织过程,分解成一步步的可操作步骤,并明确标出哪个环节容易出什么问题。
这和质量管理理论差不多。
比如,第三个步骤,纬线穿压后,需用手指触摸确认无凸起;第七步骤,收口前,需检查框架四角是否垂直。
她还制定了工位自检制度。
每个做完自己工序的人,要签个名字,下一道工序的人负责检查上一道的质量。虽然麻烦了点,但大大减少了返工率。
最让人叫绝的是爷爷的土法实验室。
他在后院角落用旧木板、塑料布、一个旧加湿器、一个铁皮炭盆和一台破风扇,搭了个看起来颇为滑稽的测试箱。
所有准备用于“承物”系列的柳条、藤条,在处理前必须先在里面经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成品完成后,也要抽检放入测试箱里折磨一番。
爷爷像个老巫师一样,每天观察着箱内材料的变化,记录下哪些批次的材料表现稳定,哪些批次被淘汰。
虽然方法土,但极其有效。好几批看起来不错的材料,就是在“折磨测试”中显露出开裂或变形的隐患,被果断弃用。
规矩立下的头几天,工坊的效率似乎变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