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隋唐王朝 > 13 直臣刘仁轨

13 直臣刘仁轨

    13 直臣刘仁轨 (第2/3页)

方等将只能带着遗憾撤出高句丽,回国休整。

    此时,百济与朝鲜半岛南部唐军的战争一触即发,唐高宗一时找不到王文度的接替者,只好追加一道圣旨,升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今朝鲜开城)刺史,以代理官员的身份统领王文度的部属,守卫熊津都督府。

    对于这项任命,包括李义府在内的大部分唐朝官员都认为,刘仁轨离死期不远了。毕竟身为文官,很少舞枪弄棍,更别提上阵杀敌了,这不是去送命么?可刘仁轨却欣喜若狂。接到任命后,他逢人就说老天爷要将富贵降在他身上了。在他看来,揍百济连带战日本,根本就如同探囊取物,信手拈来而已。

    当时在朝鲜半岛南部,唐军虽然久无增援,但附庸的新罗始终不敢反唐。刘仁轨自上任之日起,就做好了经略熊津、以抗外敌的打算。面对倭国与百济旧势力的蠢蠢欲动,他一方面“御军严整”,积极寻求与新罗王室的合作,率领唐罗联军攻破百济在熊津江口设立的大本营,“杀、溺死者万余人”。另一方面,面对军中、朝中渐起的撤军之声,他向全军分析形势指出,若现阶段唐军撤出战斗,则前人数征高句丽的努力将彻底白费。因为唐军一走,“百济余烬,不日更兴”,届时再想平百济、灭高句丽,可就难了。

    平定百济、征伐高句丽是唐朝多年来坚持的军事方针,刘仁轨不想做历史的罪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坚守百济以待时机。

    刘仁轨等待的“时机”,很快就自动送上门了。

    眼见刘仁轨、刘仁愿的部队孤立无援,扶余丰璋及其手下鬼室福信、道琛等人决定再搞事情。由于先前吃过亏,他们这次不敢贸然出兵。扶余丰璋派使者到唐军中传话,声称以唐军现有的兵力,根本打不过倭国,还不如早早撤军西归,只要唐军回去,他们愿意敲锣打鼓、十里红毯相送。

    这些话明显是为了气刘仁轨的,可刘仁轨见了使者后根本不生气,只说考虑考虑。

    使者满意而回,刘仁轨的计划由此摆上台面。

    趁着扶余丰璋、鬼室福信等人不备,刘仁轨当晚就带人偷袭了他们的营帐,逼得这位百济王子带着部属一口气跑出了两百里开外。之后唐军一路火花闪电,不仅打得百济残余势力抱头鼠窜,更是一举攻克了百济与新罗间的军事重镇真岘城(今韩国广域市西南),“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收到捷报的唐高宗乐坏了。龙朔三年(663),鉴于唐军留守形势一片大好,唐高宗同意了刘仁轨的请求,让唐将孙仁师再率7000将士,分乘170艘舰船,进抵熊津增援刘仁轨。

    刘仁轨料定,扶余丰璋打不过唐军,必然会向倭国求助,而倭国要与唐军交战,则必然会派出舰船与唐军在海上一决生死。这正是孙仁师率水军增援熊津的意义。

    战局的发展,一如刘仁轨所料。扶余丰璋被唐军打怕后,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和派系斗争。眼见复国无望,鬼室福信逐渐放弃复国的念头,他杀了对百济复国有崇高信仰的和尚道琛,走到了扶余丰璋的对立面。在内部斗争的过程中,鬼室福信被扶余丰璋以谋反的罪名剁成了肉酱。至此,鬼室福信死了,和尚道琛死了,百济复国运动的代表们,诸如黑齿常之、沙吒相如一看,扶余丰璋也不是什么明主。为了保住小命,他们率军投奔了刘仁轨,转头以唐将的身份协助刘仁轨、孙仁师讨平百济残余势力。

    此时,俨然“光杆司令”的扶余丰璋只能向倭国求援。

    倭国不负扶余丰璋所托,继皇极女皇在出征百济途中病死后,“大化革新”的领导者中大兄皇子又以天智天皇的身份主持攻唐战争。前将军上毛野君稚子、后将军阿倍等人发兵27000余人来助扶余丰璋。

    刘仁轨麾下虽然有孙仁师带来的7000唐军,但与刘仁愿等将合兵之后,唐军总兵力不过两万,在人数上远不是百、日联军的对手。

    有意思的是,倭国的舰队跨海而来,却不急于攻伐唐军,而是先盯上了与日本隔海相望的新罗。新罗虽然国力不如百济、高句丽,但境内商业异常发达。从新罗智证王于公元6世纪初颁布法典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开设东市以来,数十年间,新罗“市皆妇女贸贩”。及至日本发兵前,新罗俨然是东北亚的商业活动中心,常年聚集着来自唐朝及日本的贸易商人。因此日本贵族早就觊觎新罗的富裕,他们不管扶余丰璋在百济焦急地等待援军,只管在富裕的新罗展开大规模掠夺。为了给扶余丰璋制造从后方援助百济的假象,日本水师干脆放弃在海上游走伺机进攻的策略,改为登陆作战,一口气夺取了新罗杀鼻岐、奴江两座城池。

    刘仁轨原本还担心日本水师跨海而来,一旦发起突袭,熊津都督府的唐军有限,难以多点据守。现在日本水师为逐利而改变策略,反而帮了刘仁轨的大忙。

    唐军掌握日军动向后,集中兵力攻击百济残兵的重要据点加林城(今韩国扶余郡林川面一带)和临时首都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一带)。唐军猛攻两地,扶余丰璋损失过大,只能加紧催促倭国水师立即增援。

    在这种情形下,倭国水师才放弃劫掠新罗,由日本海西行进入江华湾一带。

    龙朔三年(663)八月,正当唐罗联军即将攻陷周留城时,倭国水师终于赶来。百济残余势力冒死杀出一条血路,派人沿海岸线招呼日军。

    由于刘仁轨先前就料定百济会借倭国之手复国,因此在进攻周留城前,便将唐军部队一分为二。以刘仁愿、孙仁师以及新晋的新罗王金法敏为首,率主力从陆路进攻周留;而刘仁轨则率另外170余艘战舰由水路绕道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一带,对陆上唐军予以策应。

    就在刘仁轨一行即将抵达白江口一带时,先头部队发现了百济残军的异动。刘仁轨据此判断,白江口应该就是倭国水师援助百济的登陆地。为防止敌人发现唐军踪迹,他当即决定暂缓原先作战计划,调转船头,朝白江口外布防,准备打倭国水师一个措手不及。

    龙朔三年(663)八月二十八日,历史上第一次中、日决战正式打响。

    这一战着实吓坏了倭国。

    为了尽快解救百济盟友,倭国水师制定了“我等争先,彼应自退”的方案,打算集中先期投入白江口的400余艘战舰对唐军发动猛烈进攻,以此来打乱唐军的猛烈攻势,以勇取胜。

    刘仁轨根本不怕敌人这一招。唐朝自设立水师起,每一支规模水军就标配有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海鹘等制式战船。拿隋唐时代的经典楼船——五牙战舰举例,这种楼船单是箭楼就高五层,每层还配有大型弩机、投石机、绞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