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在他乡还好吗(二) (第2/3页)
多么不易我们也要冒雨前行。老师们用自己的过往经历,教诲我做一个自立自强、敢于追求的新少年。
每周到了星期五下午准点回到源村的家,吃了晚饭之后有时告诉父母在阿贞家住而不回家,或者次日相约出去做些家务。不过他家劳力多,上面还有姐姐照顾,他父亲很有经营头脑,还经营磨豆腐的业务,每天靠卖豆腐有些微薄的一些收入,不过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算一个大户人家了。他们一家的整体生活水平,因为他父亲有一门小手艺,生活就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只顾认真一门心思搞好学业,学业着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得益他学医的姐姐盯得他很紧,逼着他进步,加之其天资聪慧,在赶考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在童年、少年和高中时代,我们交往比较密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境遇,共同的追求,使我们有兄弟一般的情怀与憧憬,那时的我们真有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味道。我们既是故交,穿着开裆裤子长大的兄弟,同时,我们有着相同的理想和追求,命中注定我们会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奋斗。我与他同吃同住同打柴,注定有着不解之缘,这种兄弟情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买得来的。
后来,我们都进入S县高中就读,只不过他是一马平川,顺风顺水撷取了重点高中的果实。而我呢,初中毕业后又在桥头初中复读一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取这所重点高中。说是上了重点高中,只不过打了政策的擦边球,按照规定当时红乡、W镇所在地的学生只要上了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直接录取到S县高中就读。就这样本来成绩平平的我,却阴错阳差地上了这所重点高中。当时就读高中是有一定比例的,很多学生因为成绩问题而无法获得高中的入场券。这样也因无法猎取敲开天堂之门的敲门砖,就无法上中专、大学,就无法跳出农门,也就无从改变命运。这是一道泾渭分明的分水岭。
S县高中是全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当时师资力量雄厚,聚集着一群刚出校门的精英式大咖人物,如文玉、彭明、光明等大腕金牌教师,也汇集着全县高中生的精英。当时全县还有文中、黄中共三所高中,只不过这两所高中与S县高中则是两重世界,夏虫语冰不可同日而语,永远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能够进入S县高中就读的,不是全县高中生的佼佼者,就是考霸神童之类的大腕人物。阿贞通过三年高中和一年补习班的努力,终于考取了西大食品工程专业,跳出了农门了。按照当时的政策,技校生和中专生都可以由国家统一安排就业,能考取大学的佼佼者,那是人中龙凤,马中良驹,天之骄子。
在注重专业化、知识化的年代,他回来之后就当上了某局的股长,尔后又到食品厂做了副厂长,几年后年纪轻轻就担任某局副局长,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只不过后来走了霉运,因为做生意出了点事儿,当时我本人与县里几名实权领导搭得上话,在那些好心人的帮助下,帮他调到某行政部门工作。不过这家伙头脑灵活,天生是做生意的料,几年下来,做生意小有盈余,在桂林市也购了一套房子,据说在县城还有二处房子,尽管没有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儿子也挺孝顺的,这样他也有了一个好归属了。
阿荣,此人天资聪明,自己也很努力,他是家中老小,他之上还有两个姐姐,家里人对他都很好。为了能为家庭挣些收入,他的两个姐姐小学辍学就在家做农活,她们牺牲了自己成就了她们的弟弟。荣荣的父亲也是老师,多年后,我们的父辈一起到仁渡初中当老师,我们也跟着来到这里就读。他父亲是落实政策后重新当老师的,为人很善良性格温和,乐于助人,斯文斯理,很难得见他生气的样子。即使实在忍不住了,他也不会狂怒,而只会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在仁渡初中教书的那几年,我们一起在那所学校吃住,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诲,感悟做人的道理,体会人生的冷暖真情,那些年可谓同甘共苦,在人生的履历中使我又增添了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虽然学校比较简陋,老师每人一间房间,他与父亲住一间,我也与父亲住一间,只不过他的成绩比较优秀,远远胜过我这个头脑简单的人。
记得一件往事,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是70年代吧,有一天我与蒋龙、唐龙三人到我家附近的老师种的菜地偷菜。一不小心被人发现了,过了几天被老师知道了,在一天放学的时候,校长集中全校学生在操场开会,点名批评“三龙”偷老师种的青菜,有违学生操守。我们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心中好生难受,居然做起了小偷,你说可恶不可恶?其实我也不知道偷这个青菜去干什么,家里地种的什么青菜都有,哪用得着偷菜呢?只不过年幼好玩罢了。
后来有人告诉我们,这个黑状就是阿荣所为,当时我们恨死这小子了,怎么能出卖小兄弟呢?这样的人不是叛徒是什么?私下我们几个兄弟说这小子不可靠,长大了如此谁敢认他做兄弟?兄弟可不是用来出卖的,哪能如此不仗义呢?从此在心中对他就有了一些芥蒂,总感觉像有臭虫在头上飞。如今往事如烟,一转眼就有近五十年了吧,时间老人啊,你能否慢些走呢?
后来,阿荣凭着自己的努力,跳出了农门,他考取了一所大专学校,后分配在一个公司工作。后又通过关系调到了北海一所监狱工作,当上了狱警,工资待遇都还不错,这算是老天对勤奋读书者的一种奖励吧。
阿发初中中途辍学就从事了农活,这人话语不多,为人有些腼腆,也很实在很有正义感。他父亲原来在县食品处工作,后来因为不知什么原因就被辞退回家了。多年后落实政策每月有些退休补助,也为家里分担了许多困难,这一落实政策,每月都有一些固定的收入,比起一般家庭而言他家又算富裕户了。
因为两家长辈都是独苗,在农村凭家族势力强大才有话语权,因而我们两家在当地都是弱势群体。由于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遭遇,所以我们两家走得比较近,关系一直比较紧密。他从小不爱学习,也没有读过什么书,初中还没上完就帮家里干起了农活,由于他与余林的关系也不错,农忙时不时到我家里帮我们一把,很讲兄弟感情。
他的母亲也很善良,前些年我与夫人还到过他家,他修了一栋三层的楼房,住得比较宽敞明亮,由于他夫妇俩比较孝顺,老人过得也比较幸福,只是他父亲去世的时间比较早一些。前几年本想有时间去看一看他老人家,小时候没少在他家吃油茶、饭什么的,不想几年后他老人家也不在了,让人不胜唏嘘。都说好人一生平安,怎么让好人走得那么快?
阿华的女儿小芳毕业后还到资县司法机关做过聘用制书记员,也挺能吃苦耐劳,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就是属于早当家这一类勤奋者。她为人诚实,工作努力,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几年后我到了桂林城区工作,她也去了一个城区司法机关做了聘用书记员。后来考取了城区一个社区工作人员,她很执着,过了几年后还考取了城区的一个乡镇的公务员,功夫不负有心人,苍天不负奋斗者,她的努力总算换来了一个好的归属。不过这阿华折腾了好多事务,前些年带着老婆、儿子媳妇一家人到城区搞装修,事业也小有成就。也购置了房子,与儿子媳妇一家子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乐业安居,生活有滋有味。他是一个没有文化,但思想解放、开明,最终能做到农村包围城市,却在城市扎根的一个比较棒的较为成功者之一。
记得儿时我是最笨的那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生在农村,却不懂农活。记得那时候已经分田到户,春插时周末回家跟着父母去做农活,在插禾苗时本来插得好好的,可一下子这禾苗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