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在他乡还好吗(二) (第3/3页)
得根本没有半点章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凡我插过的禾苗歪歪倒倒得不成样子,根本没有遵循最基本的规则,无论我怎么努力,怎么去注意都无法做好这个事儿。每每看这样的事儿发生,父母就不停地叹息:“平平(我的乳名)这么笨,以后怎么生活?”
我也知道自己笨,也想把这些事儿做好,可我真的很努力了,也很执着很小心,我想只要是不挨骂也行,可偏偏做不来,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父母骂也骂了,道理也反复讲,听得我耳朵都起了老茧。我也恨我自己,也曾尝试过各种办法改变自己而把事情做好,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如之奈何?于是心里恨自己,我怎么这样无能?也很自卑,于是我认定我生来就是世界最笨的人,自卑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余林就是天资聪明,做什么像什么,里里外外都是做农活的一把好手。小时候直到读初中都是他跟着母亲在家读书兼做农活,他是很勤劳的一个人,做事任劳任怨。那些年,他在家里附近的小学读书,家里的农活基本上是他跟着母亲做得比较多。而我就比他幸运得多,记得曾在邻近的苏村小学、仁村学校、桥头初中读书,直到父亲到黄中高中工作,我还跟着去读了一个多学期。由于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外面学习、生活,所以别人都说我有一介书生之气,“腹有诗书气自华”,整天与一帮老师们在一块学习和生活,我也早就沾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气息。
父亲一直在附近的这几所小学做校长,他毕业于兴中师范,也是第一届第一班班级毕业,是兴中师范成立之初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在他们那个年代,能够到一所师范上学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了,因为在那个年代,注重知识培养,有长远目光的人少之又少,就是读一个初中,在村里也是很幸运的事儿了。在这一点上,应该感谢长辈们的见识和格局,否则,我们一家人就无法走出一条星光大道来。而只能在源村的那一亩三分地里折腾,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所谓的“田园生活”。我敢肯定那里绝对不会有“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的浪漫而又神秘的归隐田园生活,等待我做的是一日又一日挥汗如雨、日夜劳作的苦难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不是我们努力去改变命运的话,那福报如何才能落到你我的身上呢?
得益于父母的严厉的教育,着实受益匪浅。“养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凭着父母的棍棒教育,让我从小就树立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读书才有出路,读书才能跳出农门,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化作一生追求的动力和毕生矢志不渝的理念。所以,尽管天资愚笨,但读书还比较努力,只是天资缺乏读书思考的细胞,也没有注意学习方式,只是用着硬办法,硬着头皮去撞,纵然已经是头破血流,纵然在乱石山冈走投无路,也丝毫没有断绝奋斗之念。
在书上看到一些诗人描述着农民劳作的情节,很浪漫、很煽情、很有诗情画意,其实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幻觉。如果你有万贯家财,又不要承受任何的风吹雨打的话,有足够的银子让你在这样的一种田园梦境中生活,当然很惬意。在屋前屋后种些花儿、水果、青菜,每天唱着歌儿哼着小曲,衣食无忧自由自在,这种鲜衣怒马的贵族生活,岂是一般人皆可企及的。
可对于家里一贫如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每天都要围着柴米油盐折腾时,相信诸位绝没有这种浪漫的想法了。面对每天入不敷出,面对生活的种种重压,面对医疗、住房、教育的不堪重负,你只有昼夜不停地劳作,用泪水和汗水换取最基本生存的物质。生活教会你不相信眼泪和同情,唯有自强自立,唯有依靠自己的拼搏,才能走出那一片沼泽地。相信你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无法体会到诗人笔下的田园意境了。
余林在村里小学读书兼做农活,而我跟随着父亲在外读书,一块与老师们在学校生活,体会到了读书人的快乐和气氛,也培养了自己的志向,暗暗发誓一定要向这些老师们一样,拿上国家发的“红本本”。所谓“红本本”就是非农户口的标志,有了这个小红本就可以每月凭着这粮食供应证,到粮食供应部门领取三十斤左右的大米,这红本本成了农民和非农户口的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碑。别看这三十斤大米不怎么多,可在当时可以救一家子人性命,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这个小红本简直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所在。同时还每月定点供应几斤猪肉,这样就与农民相比有了一个相对较大的优越感了。如果有幸拿到了这小红本,那就吃上了皇粮,人的命运就从此改变,一生的幸福就随着这小红本得到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这红本的主人就会因吃国家粮改变了命运。
在幼年的那些时日,每天虽谈不上学习很努力,但每天跟着老师学习是必备的功课。尽管自己也想提高成绩,无奈这数理化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天书,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结果。父亲有时也想辅导我的学习,可无论他怎么教,这数理化对我来说还是一窍不通,几番下来,我的头很痛。而父亲呢也很不耐烦,辅导的我的声音也高了八度,有时候不免暴跳如雷,手指在桌子上敲得直响,我甚至不敢吱声,生怕那暴怒的耳光随时会落在我的头上,手指也直顶着我的脑门。
我知道他是恨铁不成钢,生了一个如此笨的儿子,让他费尽了心血而没有任何的长进。就这样一次次辅导一次次失望,在无数次咬牙切齿地呵呵声中,终于放弃了他亲自辅导的念头。他终知道我不是读书的料,一个脑子不懂得思考和转弯的人,让他老人家伤透了心。于是他不再亲自辅导,放弃了他帮我开小灶提升我的成绩的念头。随便我怎么去折腾,对于我的学习他显然有些心灰意冷,而又找不到任何解决的办法。自生自灭,顺其自然而不去刻意点拨,让这小子走一步算一步,大千世界总有他一碗饭吧,随便他怎么样了。其实刻意又能如何?不知道如何去思考,不知道找一种捷径的学习方法,更不知道如何总结与提高,思维僵化头脑简单而又不思变通,应该是当时我最大的症结所在。
其实我不是不懂事,打有记忆时起我就有了一些自强自立的个人想法。当然,我又不能说出来,一个连自己父亲都调教不好的小子,能有什么出息呢?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的思想越来越明朗,目标越来越清晰,那就是量力而行,能考一个中专什么的,拿到那个诱人的“红本本”跳出这苦海一般的农门,是我一直不离不弃的最佳的选择。
于是我又不甘这样混下去,我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尽管这数理化对我来说似天书,可该学的还是要学习的,还是要花些时间慢慢去琢磨。虽然它们对我无所谓,而我却对它们很讨厌,但又无法逃避,更无法选择,这是标准的必答题目,没有给我任何的勾选的机会。好在这村上的小学和初中,大家成绩都不怎么样,区别不是很大。
当然,除个别小伙伴有着傲人的天赋和超强的记性力之外,绝大多数小伙伴对学习普遍没有大的兴趣。他们整天嘻嘻闹闹,全然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也不管自己今后何去何从,及时行乐,管它春夏与秋冬。学习对他们而言,绝对是可有可无之事,没必要去理会它。有它又如何,没它又如何,这地球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学习而停止了运转,它到哪里来,该到哪里去,似乎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绝大多数人只读完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后就万事大吉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学校就纯属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混一张小学或者初中文凭,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成绩如何。祈祷早日离开学校,帮父母干些农活赚些口粮,然后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繁衍生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