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阳翟访贤,荀彧指引 (第2/3页)
声,唾沫星子溅在林渊肩头:“就你?穿得跟叫花子似的,也配见我家主人?去去去!” 说罢猛地甩门,铜环撞出巨响。
“狗奴才!” 许褚暴喝如雷,铁棍瞬间握在掌心,三步便跨到门前,“俺今日非砸了这鸟门不可!” 他的瞳孔因为愤怒而放大,粗壮的手臂青筋暴起,铁棍即将落下的刹那,林渊飞扑过去死死抱住他的胳膊。“仲康不可!” 林渊被拽得踉跄,却仍死死攥住铁棍,“荀家世代簪缨,若毁其门,日后贤才谁还敢投?”
“可是这腌臜东西……” 许褚眼眶通红,脖颈血管突突跳动,铁棍在林渊手中震颤不休。他的胸膛剧烈起伏,仿佛一头被激怒的猛兽。赵云已悄然挡在二人身前,银枪斜指地面:“将军所言极是,此等宵小,无需计较。” 他的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此时,周围已经围聚了一些看热闹的百姓,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林渊喘着粗气,抬头望向紧闭的朱门,忽然瞥见门缝后闪过一抹青衫衣角 —— 分明有人在窥视!他心中微动,突然放声大笑:“好!好一个颍川荀氏!今日之辱,林渊记下了!待他日功成名就,再来讨教这待客之道!” 说罢转身离开,林渊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番名堂,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林渊并未就此放弃,辗转打听到荀彧常在颍川书院讲学,便决定前往一试。
颍川书院坐落于城外青山脚下,清幽雅致。蜿蜒的青石小径穿过茂密的竹林,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尽头是几座白墙灰瓦的建筑,古色古香。林渊踏入书院时,正见一人立于讲堂之上,一袭青衫,温润如玉,正侃侃而谈治国之道。堂下坐着数十名学子,个个听得入神。
“昔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归心;今汉室虽衰,然纲常不可废。诸位当以圣贤之道为念,辅佐明君,重兴汉室……” 荀彧的声音清朗如玉磬,目光扫过堂下众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是根本。若人心不正,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是祸 国殃民之辈。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需以仁德为本,方能服众。昔商汤以仁德取天下,文王以仁义得民心,此乃治国之大道也。昔吴起杀妻求将,虽有军事才能,却因德行有亏,难称贤良;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方为千古楷模。”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讲台上踱步,时不时拿起案上的竹简,引经据典,还结合当下黄巾乱局,分析汉室衰微的原因以及挽救之策。
待讲学结束,学子们陆续散去,林渊赶忙上前,恭敬行礼:“敢问先生大名,在下林渊,特来学院求教。” 他的行礼姿势标准而诚恳,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和贤才的渴望。
只见此人温和回礼,目光清澈如泉,打量着眼前这个眼神坚定的年轻人:“鄙人荀彧,林将军客气,不知所为何事?” 他的目光在林渊身上停留片刻,似乎在探寻眼前人的内心。
就在这时,林渊袖中的青铜罗盘毫无征兆地剧烈震动起来,发出一阵细微的嗡鸣声。林渊心中一惊,不动声色地将手探入袖中,轻轻握住罗盘。一缕微光从袖间透出,罗盘上的古老纹路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一行行字迹浮现而出,竟是在显示荀彧的属性。“荀彧,当前武力:52、统率 76、智力:90、政治:95、魅力:80;巅峰时期武力:61、统率 83、智力:96、政治:100、魅力:85”。林渊心中震撼不已,如此高的智力与内政属性,不愧是王佐之才。他强压下心中的惊愕,抬眼看向荀彧,脸上依旧保持着恭敬。
林渊指着书院外断壁残垣的景象,语气沉重地说:“文若先生,如今天下苍生饱受战火之苦,黄巾之乱难平。以先生之见,当如何才能真正匡扶汉室,还天下太平?”
荀彧轻抚长须,目光深邃:“自桓灵二帝以来,宦官弄权,卖官鬻爵,朝廷腐败已久。如今之计,需先整肃朝纲,广纳贤才,训练精兵。然此事谈何容易,非一人、一家族之力可成。”
林渊点头,接着道:“先生所言极是。但如今局势远比表面复杂。黄巾虽为祸首,可地方豪强势力皆在观望局势,伺机而动。长社之战中,渊献火攻之计,虽侥幸取胜,但深知这不过是权宜之计。长久来看,若无贤才辅佐,难以为平定黄巾大业出力。更遑论应对这些心怀不轨的地方势力。先生饱读诗书,对天下局势洞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