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时势变幻 第十一回 好人缘 知彼皆能救命 (第3/3页)
孔融应允,教糜竺先回徐州去报,融便收拾起程。
太史慈请辞,融以金帛相酬,慈不肯受而归(无功不受禄,受禄即默认接收任命或所求)。
刘备向公孙瓒借了兵和赵云后,往徐州来。
孔融、田楷两路军马,惧怕曹兵势猛,远远依山下寨,未敢轻进,欲观操动静,然后进兵(情况不明,以不变应万变,可也)。
刘备担心陶谦难以久持,令云长、子龙领军四千与孔融部下相助,备与张飞杀奔曹营,径投徐州去见陶使君商议。(迟则生变,速战速决,决胜良方。里应外合,贵在时机准确,时机准确的前提:沟通顺畅)。
刘备被陶谦接入城,陶谦见刘备一表人才,打算将徐州让给刘备(一地之主,若禅让职位当从手下中挑选,如此方不负手下追随之心)。
糜竺建议:退敌之后,再谈相让之事(大战之际,退敌为要,利益分配,乃胜利之后的事儿)。
刘备建议:先写信给曹操,劝操和解,操若不从,厮杀未迟(说不服,打;打不服,即杀,如此方可服人)。
五、后院起火
曹操欲坚决攻打徐州,郭嘉建议:曹操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兵者诡道也,即便要厮杀,先好言以慰之,达出其不意之效)。
曹操依计而行,写好回信待发,突然得知吕布已袭破兖州,进据濮阳。
吕布投袁绍后自以为得志,傲慢袁绍手下将士(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妄自尊大,自取灭亡),绍欲杀之。
布乃去投张杨,杨纳之,李傕、郭汜知之,写书与张杨,教杀吕布。
布弃张杨去投张邈(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闻险而走,方不致身灭),在张邈处遇到陈宫,陈宫建议:趁曹操征东,兖州空虚,与吕布共取兖州,霸业可图也。
张邈便令吕布袭破兖州,随据濮阳,止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处,被荀彧、程昱设计死守得全,其余俱破。
曹仁屡战,皆不能胜,特此告急。
六、知己知彼
曹操担心兖州有失,无家可归,郭嘉建议:曹操卖个人情与刘备,退军去复兖州(顺水人情,双赢也)。
陶谦得知曹操退兵大喜,差人请孔融、田楷、云长、子龙等赴城大会。
饮宴既毕,陶谦又要将徐州送予刘备,刘备坚执不肯,关羽、张飞一起劝刘备接受,刘备为了所谓的“大义”坚持不肯。
陶谦推让再三,刘备只是不受(只取所需,不取所欲,智也!为了虚名,一味拒绝,不智)。
陶谦只能请刘备留在小沛保卫徐州,众皆劝刘备留小沛,刘备从之。
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刘备执手挥泪而别,孔融、田楷亦各相别,引军自回。
刘备与关、张引本部军来至小沛,修葺城垣,抚谕居民。
吕布知曹操回兵,已过滕县,令副将薛兰、李封引军一万,坚守兖州。
吕布亲自屯兵濮阳,陈宫得知后劝阻,并出良谋:在险地设伏。
吕布不听,执意行事(用人之长补己之短,团队合作之要义)。
曹操过险地时,郭嘉提示小心埋伏,曹操根据吕布为人和军队部署推断出,险地没有埋伏。
陈宫闻曹兵至近,又献计:曹兵远来疲困,利在速战,不可养成气力(人背我顺,攻之,成也)。
吕布仗着自身武艺高强,不愿占曹操的便宜(战场之上舍弃优势,自弃也)。
吕布与曹操大战,曹操输了一阵,回寨与诸将商议。
于禁建议:今夜布军谓操军败走,必不准备,可引兵击之(虚实,胜负,仅在一念间)。
曹操依计而行。
陈宫预料到曹操会来劫寨,吕布本不信,但陈宫根据曹操为人(因人而异,方可得实效),说动吕布。
曹操刚劫寨得手,便被吕布带军围住。
乱军中,典韦挺身来救曹操,其取短戟十数枝,挟在手中,让从人为其看敌之距离,遂放开脚步,冒箭前行(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的良方)。
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众将随后也到,寻路归寨。
吕布骤马提戟赶来,欲杀曹操。
预知曹操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