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时势变幻 第十一回 好人缘 知彼皆能救命 (第2/3页)
尽杀奔徐州来。
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由受害者变为施害者)。
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厚,闻知徐州有难,自引兵五千来救(危难之际,见真情)。
陈宫为东郡从事,亦与陶谦交厚,闻曹操起兵报仇,欲尽杀百姓,星夜前来见操。
操知宫为陶谦作说客,欲待不见,又灭不过旧恩,只得请入帐中相见(有恩必报,方显人性之善)。
曹操不听陈宫劝说,陈宫觉得没有脸面见陶谦,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忠贞二字,岂可儿戏,为脸面而舍大义,伪君子也)。
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屠戮、掘坟,人性之恶,招揽恶名之本,为之,甚蠢)。
陶谦引兵出迎,当面向曹操解释:杀操父全家的是张闿,与谦无关系(洗脱冤屈的最好方法,捉拿元凶交由受害者处置。空口辩白,最差的伸冤方法)。
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两军皆乱,各自收兵。
陶谦入城打算用自己的性命换全城老百姓的命(以自身之性命抵不白之冤,愚不可及),有人献计可降曹操。
预知此人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一回 好人缘 知彼皆能救命
一、求援
献计之人,乃是糜竺。
南方火德星君变成美女试探糜竺,糜竺以礼相待。
火德星君被感动,提醒糜竺,提前躲避灾难(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坐得端,行得正,方可无愧于心)。
糜竺躲过灾难后,广舍家财,济贫拔苦(穷生奸计,富长良心。生理需求满足之后才会想心理需求)。
陶谦聘竺为别驾从事(品行端正之人,招揽之列)。
糜竺向陶谦献计:竺亲往北海郡,求孔融起兵救援,派另一人往青州田楷处求救。
陶谦依计而行,写书二封,先打发陈元龙往青州去求救兵,然后命糜竺赴北海求救兵,自己率众守城,以备攻击(坚守待援,只有守得住,方能显救援之意义)。
二、孔融小介
北海孔融十岁时,去拜见河南尹李膺,守门人为难孔融,融称:融与李相通家。
李膺问融缘由,融称: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是累世通家(五百年前是一家,炎黄子孙怎能无亲可攀)。
太中大夫陈炜对当时的孔融评价: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
孔融随即回应:安炜推论,炜幼时必聪明者(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辩论良方)。
孔融自此得名,累迁北海太守,极好宾客,在北海六年,甚得民心。
三、种善因得善果
孔融与陶恭祖交厚,本应救援,只是曹孟德与融无仇,当先遣人送书和解,如操不从,然后起兵(先礼后兵,相处之道也)。
黄巾贼党管亥部领群寇数万杀奔北海来,孔融迎敌,大败。
太史慈连搠十数人下马,贼众倒退,融急命开门引入。
孔融与太史慈虽未识面,却晓得他是个英雄。
因慈远出,有老母住在离城二十里之外,融常使人遗以粟帛,母感融德,故特使慈来救(事情不可只看表面,用心做好事,方可得好报)。
孔融重待太史慈,赠与衣甲鞍马,太史慈本欲凭一己之力,杀退众贼。
孔融劝阻:太史慈虽英勇,然贼势甚盛,不可轻出(千军万马面前,个人能力再强也难扭转乾坤)。
孔融建议:太史慈去请刘备来救。
太史慈被八面围定,慈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贼众不敢来追(杀一儆百,摆脱追杀的良方)。
太史慈得脱,投平原来见刘备。
太史慈说明来意后,刘备得知孔融知道自己,欣然答应救援(士为知己者死,别人尊重我,我当以十倍尊重还之)。
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刘备等人大败贼军,驱兵掩杀。
城上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便驱兵出城,两下夹攻,大败群贼。
四、老好人聚齐
孔融迎接刘备入城,叙礼毕,大设筵宴庆贺。
孔融劝刘备一起去救陶谦,刘备答应向公孙瓒借了兵后救援陶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