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巧渡乌江石板河阻击战 (第1/3页)
第30章 巧渡乌江石板河阻击战
1935年4月的云贵高原,春意已浸透滇东北的崇山峻岭。中央红军在完成四渡赤水的战略机动后,如同一把锋利的弯刀,突然转向西南,直插云南腹地。此时红军兵力虽已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但经过遵义会议和扎西整编,部队战斗力反而更加精锐。中革军委在寻甸鲁口哨发布的《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由于两月来的机动,我野战军已取得西向的有利条件,一般追敌已在我侧后,但敌已集中七十团以上兵力向我追击。现在金沙江两岸空虚,因此政治局决定我野战军应利用目前有利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
十二昼夜的山地急行军成为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红军兵分三路向云南腹地突进:红一军团为左路,经富源、沾益、曲靖直趋嵩明;红三军团为右路,沿黄泥河、白水镇向马龙推进;军委纵队与红五军团为中路,穿越寻甸山区。在平均海拔1800米的云贵高原上,红军战士每天要在喀斯特地貌的峰丛沟壑中行军50公里以上,许多路段是“地无三尺平“的羊肠小道,稍不留神就会坠入深谷。后卫部队的炊事员们发明了“铜锅挂脖子“的行军方式,将铁锅用麻绳捆在胸前,双手拄杖攀爬,在陡坡地段甚至需要匍匐前进。
龙云献图的戏剧性事件为红军提供了关键助力。4月27日,军委侦察队在曲靖西山乡截获一辆从昆明开往贵阳的敌军汽车,车上除了云南白药、宣威火腿等物资,更重要的是20余份十万分之一比例的云南军用地图。这些标注着金沙江渡口位置和滇军布防的绝密地图,让此前只能依靠询问向导行军的红军如获至宝。主席在查看地图时兴奋地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有了这张图,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直插金沙江了。“
4月29日清晨,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抵达嵩明县城东郊的普沙河。这座滇中古城位于昆明东北仅50公里,是拱卫省城的重要屏障。一师二团团长杨得志观察地形后,决定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以一个连佯攻东门吸引守军注意力,主力则隐蔽运动至城北的黄龙山。上午10时,随着三发信号弹升空,担任主攻的三营在机枪火力掩护下,沿着干涸的普沙河河床迅速接近城墙,搭人梯翻越尚未完全完工的新城墙。守军仅一个保安团,在红军突然袭击下溃不成军,县长顾震从西门坠城逃跑。此战红军仅用1小时就攻占全城,缴获步枪95支、子弹2万余发及一批粮食。
杨林兵站的智取更显红军机动灵活的战术风格。同日午后,红二师六团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大摇大摆地来到杨林镇外的白龙桥。镇长计天佐带领乡绅列队欢迎,被红军当场俘虏。这座滇军重要兵站储存着近万公斤粮食和大批军用物资,红军未发一枪一弹就将其占领。六团政治委员邓华随即派人在镇内张贴“打倒云南土皇帝龙云““打到昆明去活捉龙云“等标语,并向群众调查进军昆明的路线,制造出即将攻城的强烈假象。
昆明城内顿时陷入恐慌。“云南王“龙云在五华山省政府紧急召开军事会议,面对仅有的两个团正规军,他不得不下令:“调集昆明附近10县民团星夜入城,加固城防工事,死守飞机场!“同时急电正在曲靖的滇军孙渡纵队:“共军逼近昆明,速速率部回援!“孙渡接电后,率部放弃对红军的追击,掉头向昆明狂奔,其先头部队甚至创下三天急行军500里的纪录。
5月1日拂晓,正当龙云在昆明城内加紧布防时,红军主力突然转向西北。红一军团从嵩明出发,经阿子营、款庄进入富民县境;红三军团则从寻甸鸡街向禄劝方向急进;军委纵队于当天抵达柯渡镇丹桂村。这座位于金沙江南岸的彝族村寨,成为红军渡江前的最后指挥枢纽。
五月的金沙江,咆哮着从横断山脉的深谷中挣脱出来,浑浊的江水裹挟着万钧之力,撞击着两岸狰狞的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江风带着高原特有的凛冽和江水的湿腥,吹拂在独立团战士们饱经风霜的脸上。他们,这支从湘江尸山血海中爬出、在贵州群山间浴血转战、屡建奇功的“铁血后卫虎团”,此刻正肃立在金沙江东岸的石板河区域,目光越过奔腾的江流,死死盯着西岸那隐约可见的追兵烟尘。
皎平渡口,红军主力正在争分夺秒地渡江。狭窄的渡口、有限的渡船,面对数万大军,每一分钟都显得无比漫长。五军团,这支以断后闻名的钢铁部队,再次肩负起最艰巨的任务——在石板河一线构筑血肉长城,为主力渡江赢得宝贵时间。而董振堂军团长,将最前沿、最险要的坎邓村区域,压在了王林独立团的肩上。
“王林!”董振堂的声音透过江风的呼啸传来,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他指着地图上处于石板河坎邓村周围犬牙交错的山头隘口,“这里,就是闸门!主力完全渡江,至少需要八到十天!周浑元、吴奇伟的追兵咬得很紧,他们的前锋离我们不会超过三天路程!你独立团,作为阻击一线,39团作为二线,38团作为3线,你们团必须像钉子一样,给我钉死在这里!没有撤退命令!你要给我钉到最后一兵一卒有没有信心?!”
王林挺直脊梁,目光扫过身后那一张张熟悉而坚毅的面孔:陈阿海臂上的绷带还未拆尽,眼神却锐利如鹰;黄木生沉默地擦拭着心爱的捷克式;周志明带着三营的骨干,沉稳如山;王光道政委的眼中,是视死如归的决然;钟光邦正紧张地指挥辎重营卸下宝贵的弹药和物资;而那六百多名在古蔺“解放”的辎重营战士,脸上虽然还带着一丝新红军的紧张,但眼神深处,已被红军熔炉煅烧出火焰。
“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