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让未婚的人想结婚 (第1/3页)
4月16日,星期二。
夜幕早已降临,北影厂生活区筒子楼王盛家的外屋,此刻稍显拥挤。
王盛、陈良、猴子、大刘、小兵,都挤在这间兼具客厅、餐厅功能的狭小空间里。
王父王母住在里屋,已经睡下。
他们明天还要早早出工,便没凑这个热闹,徒增烦恼。
王盛等人安静的打着牌,吃着大刘带过来的瓜子。
那台摆在电视柜上的18英寸牡丹牌彩色电视机,已经调到了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
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是译制片《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的黑白影像,并没有开声音。
这是文艺频道《午夜电影》栏目播出的内容。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电视是获取信息的主要窗口,即使投放的广告位很垃圾,也能推送到不少人面前。
京城文艺频道的《午夜影院》栏目在深夜时段拥有着一批独特而稳定的受众。
第一类是文艺青年与知识分子,《午夜影院》播放的经典译制片、艺术电影或者老片,吸引着追求精神生活、习惯晚睡的文艺爱好者、教师、文化工作者等。
他们对画面、情感和艺术性更为敏感。
第二类是医院值班人员、工厂夜班工人、或是下夜班的出租车司机、以及单纯失眠的人群,深夜的电视是重要的陪伴。
广告对他们而言可能是休息间隙的背景音,也可能是突然抓住眼球的信息。
第三类是在家里没话语权的观众,眼下多数家庭只有一台电视,深夜时段的节目才能轮到这部分人观看、挑选,这类观众也是最没有价值的。
第四类是……
“几点了?”陈良第N次抬起手腕,看向他那块廉价的电子表:“这电影咋还没完?等的我花都谢了。”
“急啥,说了是《午夜影院》播出后的贴片广告,就得等电影放完。”猴子相对淡定些,眼睛盯着屏幕:“不过这电影是真好看,赫本真女神!”
“女神也是别人的……”大刘嘟囔了一句,引来几声轻轻地低笑。
王盛看起来并不怎么紧张,已经连赢十把牌局,也没有什么金钱赌注,只是输的人要往脸上bia个纸条。
陈良他们脸上都已经挂了不少纸条,眼瞅着要进化成白无常。
实际上,王盛还是有些紧张的,这是他穿越后主导的第一个项目真正面向市场的时刻,成败在此一举。
五万块的借款、父母和兄弟们的信任,都压在这虚无缥缈的广告上。
纸媒那边已经登了一期广告,但还没有什么反响。
尽人事,听天命。
王盛此时也只能这样想了。
……
与此同时,东方歌舞团宿舍楼。
李晓冉也正守在宿舍那台小小的公共电视机前。
她好不容易才说服了另外两位舍友,允许她在这个时间点收看文艺频道。
“晓冉,啥广告啊,非得大半夜看?”一个舍友打着哈欠问道,她已经铺好了床准备睡觉。
“就……一个朋友拍的,让我帮忙看看效果。”李晓冉含糊地解释,脸颊微微发热。
她没敢说自己是女主角,更没提那个“头纱吻”。
“哦……”舍友显然没什么兴趣,翻身面向墙壁:“你看吧,声音小点就行。”
李晓冉点点头,抱着膝盖坐在小板凳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
《罗马假日》的浪漫故事她早已看过多次,但此刻却有些心不在焉,时不时瞥向墙上的挂钟。
她心里有些乱。
想起那天拍摄时的情景,想起王盛专注讲解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