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13:名震京城

13:名震京城

    13:名震京城 (第1/3页)

    陈女士怀揣着那份印制或许不算精美但条款清晰的合同,以及一种“为儿子办成了件极有面子的大事”的满足感,回到了位于海定区的家中。

    她越想越觉得这九千九百九十九块花得值当,越想越按捺不住那份想要与人分享的冲动。

    当天晚上,家里的电话就成了热线。

    “喂,她张姨啊,跟你说个事儿,我们家强子下个月结婚,录像这块儿我可找着最好的了!”

    “嗨,什么普通录像啊!是电影!正经电影厂拍出来的婚庆电影!北影厂里头的人干的,专业着呢!”

    “多少钱?哎哟,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九千九百九十九!对,你没听错!这还只是基础档!人家还有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呢!”

    “为啥这么贵?人家那机器,听说拍电视剧都用那个!拍出来的人呐,跟画儿里走出来的似的,光打得那叫一个讲究!后期还在北影厂机房剪呢,能一样吗?”

    “值!太值了!我就强子这么一个儿子,结婚这辈子就一次,必须得留下点不一样的念想!以后拿出来看,跟看电影似的,多有面子!”

    “广告?哦对对对,文艺频道半夜放的那个,亲头纱那个,就是他们拍的!哎呦拍得那个美啊……就是看了广告我才找去的!”

    陈女士的电话从东城打到西城,从亲戚打到老同事。

    话语间,“婚庆电影”这个词被她反复强调,与普通“婚庆录像”彻底划清界限,极力凸显其高端、专业和独一无二。价格数字更是她重点渲染的对象,仿佛这数字本身就成了衡量母爱与家庭实力的标尺。

    一传十,十传百。

    “北影厂搞出天价婚庆电影”的消息,伴随着惊叹、质疑、羡慕,在陈女士的社交圈里迅速扩散开来。

    这其中,就有一位陈女士远房表侄女的邻居,名叫周小斌,是《京城晚报》文艺部的一名小编,跑文化娱乐口,鼻子灵得很。他听自家老妈念叨起这“稀罕事”,职业敏感度立刻让他意识到这里面有料。

    1996年,花费近万元拍个结婚留念?

    这不是脑子有包……

    这是我进步的阶梯!

    周小斌立刻辗转要到了陈女士的电话,表明身份想要采访。

    听说有记者要来采访,陈女士先是一愣,随即想起王盛那句“或许会吸引记者采访”的提醒,心里非但没有抵触,反而涌上一股“果然如此”的得意。

    看看!

    我就说这钱花得值!

    连报纸都要登了!

    九十年代,纸媒对于人民群众来讲,是很有权威性的。

    周小斌第二天就提着个小录音机上门了。

    他原本的思路是想做个“消费观察”类的稿子,探讨一下“天价婚庆服务是否值得”、“新兴消费观念”之类,甚至带点微妙的质疑。

    但一坐下,还没等他完全说明来意,陈女士就抢先开始了“纠正”:

    “周记者,首先你得搞清楚,我们家定的这个,它不是普通的婚庆录像,那种三四百块钱、跟在后头傻拍的那种。”

    陈女士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严肃而认真:“它是‘婚庆电影’!Movie!懂吗?用的是拍电影的专业设备、专业的电影厂技术,由背景雄厚的盛影传媒亲自打造,拍的是个故事,是个感觉!人家广告里都说了,‘铭刻独一无二的爱情电影’!”

    她滔滔不绝地复述着从王盛那里听来的专业术语:“双机位、广播级摄像机、电影灯光、后期调色……这些词儿我以前也不懂,但人家讲得明白,这钱就花在刀刃上!效果就是不一样!你看过他们广告没?就文艺频道半夜那个,那感觉,是一般录像带能有的吗?”

    周小斌原本准备的问题被这连珠炮似的“科普”和纠正打得有点懵,他赶紧调整思路,顺着问道:“那……陈阿姨,您是怎么下定决心选择这样一项……嗯,‘婚庆电影’服务的呢?毕竟这个价格,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不是小数目。”

    “决心?这需要什么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