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震京城 (第2/3页)
心?”陈女士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结婚是大事,一辈子就一次。我们做家长的,有能力的情况下,当然想给他最好的、最特别的。摆酒席吃吃喝喝,过去就忘了。但这个‘电影’,是能留下来的!以后给孙子孙女看,你看看,你爷爷奶奶当年结婚,是正经拍过电影的!这多有意义?多显档次?这钱花得值!”
采访结束后,周小斌看着录音机,稿子的方向已经彻底变了。
他从陈女士强烈的表达欲和那份溢于言表的“优越感”里,嗅到了更能吸引眼球的东西。
几天后,4月26日,星期六,《京城晚报》的文化娱乐版右下角,出现了一篇标题颇为耸动的报道:
主标题:《京城惊现“天价婚礼记录”?母爱价值千金,豪掷近万,只为一部“婚庆电影”!》
副标题:《电影制片厂神秘团队操刀,广告午夜引热议!》
文章以周小斌略带调侃又充满猎奇的口吻,详细描述了陈女士如何花费巨资为儿子订购“婚庆电影”服务,并引用了大量陈女士的原话,极力强调“电影”与“录像”的区别,突出其“天价”与“神秘感”。
报道的最后,还特意提到了那支“只在深夜文艺频道《午夜影院》播出后短暂出现的、拍摄得极具电影质感的唯美广告”,并暗示其正是这股“高端婚庆风潮”的源头。
1996年的《京城晚报》发行量巨大,深入京城千家万户,是许多市民每日必读的报纸。
这篇报道一出,瞬间就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嚯!九千块钱拍个结婚录像?这家人疯了吧?”
“婚庆电影?啥意思?结婚还能拍成电影?”
“电影制片厂还接这活儿?真的假的?”
“广告?啥广告啊?说得这么邪乎?”
“我知道我知道!文艺频道半夜放完电影是有个广告,亲嘴儿那个,拍的是挺好看……”
“哎哟喂~赶紧的,今儿晚上得看看这广告去!”
“京城最贵婚礼”这个标题足够吸睛,而报道中语焉不详、刻意保持神秘的“电影制片厂专业团队”和那支“唯美广告”,更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
《午夜电影》栏目的贴片广告,分节目播出前和节目播出后,盛影传媒买的广告位在节目播出后。
虽然头纱吻广告已经有些名气,但盛影传媒没多掏钱,电视台也不可能免费提升广告位档次,这是规矩。
还不到晚上九点半。
无数或好奇、或质疑、或纯粹看热闹的家庭,已经把电视调到了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
对于1996年的绝大多数家庭而言,晚间娱乐活动有限,这样一则引发《京城晚报》报道的“天价”广告,本身就成了一场值得围观的“奇葩事件”。
……
海定区,某高校教师家庭。
“老张,快过来看!就是这个广告!”戴着眼镜的文学系副教授李老师,指着电视屏幕对丈夫喊道。
电视上,那则唯美的头纱吻广告正在播放。
柔光、纱幔、深情的凝视和那句“我愿意”,在钢琴声中流淌。
“啧,”张教授推了推眼镜,看得颇为认真:“镜头语言确实考究,光影运用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味道,又带了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浪漫……这调度,确实不像是普通广告团队能拍出来的。”
“是吧是吧!”李老师兴奋道,“晚报上说这是电影厂团队做的,看来不假。九千块是贵,但要是真能留下这种电影质感的回忆……唉,我们结婚那会儿,就一张黑白照。”
“艺术是无价的,但也是昂贵的。”张教授评价道,转而若有所思:“不过这倒是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消费升级、对仪式感的极致追求、电影艺术的降维应用……可以写篇评论文章。”
……
东城区,一胡同大院内。
“哎哟喂~来了来了!就这个!”王家大妈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