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发行之王(求月票) (第1/3页)
小广场上的喧嚣持续到将近晚上十点才渐渐散去。
蚊香燃尽后的灰白色余烬散落在砖缝里,混着踩扁的烟头和几张被遗落的、写满了数字的草稿纸。
空气里还残留着汗味、烟味、花露水味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躁动不安的希望。
陈玉带着几个临时过来帮忙的姑娘,就着昏暗的路灯光和手电筒,还在最后清点、核对那厚厚一沓登记名单。
她们红润的脸庞上既有疲惫,更有兴奋。
手指划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后面跟着或多或少的份数,仿佛能听到那些家庭里关于未来的争论和最终下定决心的脉搏。
王盛送走最后几位拉着他的手、反复叮嘱“一定要干成”的老职工,嗓子已经沙哑得快说不出话。
“盛哥,喝口水缓缓。”陈良递来一瓶汽水道。
王盛仰头灌了几口,冰凉的甜意勉强压下了喉咙里的灼痛。
“初步统计出来了,”陈玉拿着一份汇总名单走过来,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手指微微发抖:“王总,登记认购的份数……超过一千一百份了!”
王盛接过名单,就着灯光快速扫了一眼。
密密麻麻的名字,后面跟着的数字,从一份到五份不等。
绝大多数都是他熟悉的、住在筒子楼里的技术岗家庭。
灯光车间的张师傅五份,录音车间的周工三份,置景车间的刘大爷家两份……甚至还有几位像秦老爷子那样已经退休、儿孙并不在厂里的老师傅,也拿出了养老钱。
这意味着,仅仅一个晚上,理论上募集到了超过两百二十万的现金!
当然,明天银行开门后,肯定会有一些人犹豫、反悔,最终实际到账的肯定会打折扣,但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王盛最乐观的预期。
这不仅仅是钱,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几乎压上半个厂技术职工家庭积蓄的信任和期望。这份名单,更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将他和盛影传媒与北影厂最基础、最庞大的技术力量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从明天起,他王盛再去哪个车间借东西、请人帮忙,绝不会再是之前那种需要赔笑脸、塞香烟的“求援”,而是变成了“自家事”。
因为这里面,也有他们投的钱。
“技术岗的登记率几乎超过了八成。”陈玉眼神发亮的补充道:“好多人家都有把定期存款提前取出来的打算……管理岗那边,也有十几户登记了,但大多是观望,只登记了一份或者两份,估计是想先投石问路。”
王盛点点头,对此并不意外。
管理岗的那些人,消息更灵通,顾虑也更多,更习惯观望和计算。
他们或许看到了机会,但长久以来的优越感,和与一线技术工人的隔阂,让他们难以像筒子楼的邻居们那样迅速下注。
……
众人回到办公室。
嗓子恢复过来的王盛,简单讲了几句:“要优先确保技术岗职工的认购。陈玉,你们现在把名单按登记顺序和份数整理好。明天收钱时,一定要开好收据,办理好相关手续。”
“明白!”
陈玉点点头。
王盛紧接着又道:“钱到位后,就会采购设备,届时一定会扩大培训规模,良子,你们这几天也差不多熟悉了培训流程,我后面再写个具体培训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