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发行之王(求月票) (第2/3页)
交给你们,后续的人员培训工作,就由你们来做。”
“是!”
几人轰然应诺。
“行了,你们回去休息吧,我陪陈玉她们留下整理名单。”
“……”
……
咚咚咚!
办公室虚掩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
埋头写培训方案的王盛,头也不抬道。
他以为是刚刚整理完名单的陈玉等人,去而复返了。
这几天,陈玉都住在陈良家里,不离开厂区,安全性要高不少。
保卫科虽说很暴力,但是安保工作做的相当不错,这也是王盛为什么赖在北影厂办公的原因之一。
办公室门被推开。
一个穿着略显风尘仆仆的灰色夹克、年纪约莫二十五六岁、脸型颇圆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请问,王盛王总在吗?”来人的声音温和,带着一点恰到好处的客气。
王盛抬起头,看向对方。
很面生,不是厂里的子弟,也不是他认识的任何一位车间职工。
但看气质打扮,像是坐办公室的干部,却又比那种坐办公室喝茶看报的人多了一份沉稳和历练。
“我就是。您是?”
王盛站起身,有些疑惑。
年轻人脸上立刻露出热情而不失分寸的笑容,快步上前,伸出手:“王总您好,冒昧打扰。我是厂发行科的副科长,于咚。刚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听说了您这边的事情,去您家找您,您不在,特地过来拜访。”
于咚?
王盛思索了下。
再看看对方的脸。
确实和博纳影业的创始人,国内民营影业大佬之一,号称“发行之王”的于咚长得很像。
没想到他这个时候还在北影厂工作,担任要职,而且这么年轻。
发行科,在90年代中期的国营电影制片厂里,绝对是一个极其特殊且重要的部门。
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是统购统销体制,制片厂只管生产,发行放映由中影公司一手包办。
但随着电影体制改革推进,制片厂开始被推向市场,需要自负盈亏,发行能力就成了决定生死的关键。
谁能把厂里生产的电影卖出去,谁能把拷贝换成钱,谁就是厂里的财神爷。
而发行科的人,就是常年在外跑院线、跑省市电影公司、磨嘴皮子、谈分成、追账款的“救火队员”和“拓荒牛”。
他们见识广、人脉杂、胆子大、脑子活,是厂里最早一批真正接触市场、理解市场的人。
也是这个时期,北影厂少数还能保持较高奖金和额外收入的部门。
于咚作为全厂最年轻的副科长,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于科长,您好您好,真是久仰大名。”
王盛热情地与于咚握了握手,语气敬重道:“快请坐,我们这儿条件简陋,您别见怪。”
“王总太客气了,叫我于咚就行。”于咚笑着坐下,目光快速而自然地扫过这间简陋却气氛火热的办公室:“我这才真是久仰您的大名。一回厂,就听说了您搞出的‘大新闻’。集资两百万,承包紫房子业务,真是大手笔!真是让人佩服!”
他的恭维恰到好处,不让人感到虚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