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警方逼近——排查与侧写 (第2/3页)
完成所有布置,没有任何匆忙迹象。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指纹、毛发或DNA证据,说明凶手可能穿着防护服,戴着头套作业。”
“可能有表演艺术背景。现场的布置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和象征意义,凶手不是在隐藏罪行,而是在展示某种‘作品’。”
周教授停顿了一下,环视会议室:“最重要的是,凶手与受害者有深切的情感联系。这不是随机杀人,也不是单纯的仇杀。现场布置的精心程度表明,凶手对陈娟有着复杂的情感——可能是爱慕、崇拜,也可能是怨恨、失望,更可能是这些情感的混合体。”
他翻到下一页:“性格冷静且偏执。凶手执着于某个特定理念或叙事,不惜通过谋杀来实现它。这种偏执可能源于某种创伤或长期积累的心理失衡。”
周教授最后总结:“我推测,凶手可能在生活中是一个受人尊敬、甚至爱戴的人,有着良好的社会形象。但内心隐藏着极度分裂的一面。艺术背景、技术能力、与陈娟的联系、心理素质——这些条件同时满足的人不会很多。”
会议结束后,李振国留下了核心组成员。写字板上已经列出了东方大剧院的相关人员名单,其中包括技术人员、导演、演员...
张涛坐在原位,手中无意识地转动着笔。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周教授的侧写:表演艺术背景、技术能力、与陈娟的联系、心理素质极强、性格冷静偏执...
每一个特征都像一把钥匙,而陈浩恰好每一把都能对上。
表演艺术背景——陈浩是知名演员;技术能力——他长期在剧院工作,熟悉所有设备;与陈娟的联系——他们是大学同学,曾有过情感纠葛;心理素质——那晚舞台上人戏不分的表演足以证明;性格冷静偏执——张涛比任何人都清楚陈浩的那一面。
李振国的声音打断了张涛的思绪:“我们需要一份名单,列出所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周教授,您协助筛选。”
张涛深吸一口气,从公文包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名单。这是他这几周私下调查的结果,上面列出了所有与陈娟关系密切且具备舞台技术能力的人。
名单上只有五个名字。陈浩的名字排在第三位。
“这是我初步筛选的结果,”张涛将名单递给李振国,“所有人都与陈娟有过密切往来,且具备相关技术能力。”
李振国扫了一眼名单,目光在“陈浩”上停留片刻:“陈浩?那个知名演员?”
张涛点头:“他是陈娟的大学同学,据说曾经关系匪浅。现在在东方大剧院工作,对舞台技术非常熟悉。”
另一名警员插话:“但陈浩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案发时间他正在剧院演出,有数百名观众和工作人员作证。”
确实,那晚陈浩的《霸王别姬》演出从七点半持续到十点,而法医推断的案发时间正是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演出期间,陈浩几乎一直在台上,没有作案时间。
“监控呢?”李振国问。
“剧院内部监控显示,陈浩当天下午四点进入剧院后就没有离开,直到演出结束。后台入口监控也证实了这一点。”
张涛沉默不语。他知道这个不在场证明几乎无懈可击。但他也记得那晚舞台上陈浩的表现——那种人戏不分的状态,那种真实的自残,那种将个人执念注入角色的疯狂。
“其他人呢?”李振国将注意力转向名单上的其他名字。
小组逐一讨论了名单上的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不在场证明或缺乏动机。唯有陈浩,除了那个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外,几乎完全符合侧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