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冰江破铁骑,援军赴危城 (第3/3页)
一次对坚守产生动摇。没有兵力,没有粮草,纵有万般计策,又能撑到几时?
郭靖转过头,看着她泛红的眼眶,粗糙的手掌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守得住。”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只要我们还在,襄阳就在。”
黄蓉望着他刚毅的侧脸,吸了吸鼻子,将眼泪逼了回去。是啊,她是黄蓉,是郭靖的妻子,怎能在他面前露怯?她重新挺直脊背,目光落在城外的蒙古军阵上,脑子飞速转动——哪里是他们的薄弱点?如何才能再拖延几日?
就在这时,一名浑身是血的斥候从城下冲了上来,嘶哑地喊道:“大捷!淮西大捷!孟将军……孟将军在淮西打了大胜仗!”
“什么?”黄蓉猛地回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斥候被人扶着,咳了几口血,却笑得满脸通红:“蒙古人在淮西的主力被打散了!孟将军……小孟将军,率军连破七座营寨,斩杀了蒙古的先锋大将!朝廷的信使刚到城外,说……说很快就会派兵支援襄阳!”
“淮西大胜?”
“孟将军赢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城头。原本萎靡的守军们先是愣住,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连那些重伤的士兵都挣扎着坐起来,眼里重新燃起了光。
“太好了!我们有救了!”
“孟将军能打胜仗,咱们也能守住襄阳!”
郭靖紧握着铁枪的手终于松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看向黄蓉,眼中的疲惫被欣喜取代:“你看,我说过,守得住的。”
黄蓉望着城外开始骚动的蒙古军营——想必他们也收到了消息,阵脚已乱。她深吸一口气,只觉得连日来的重压瞬间消散了大半。她抬手抹去脸上的污渍,对着众人朗声道:“弟兄们听到了吗?淮西大捷!援军就快到了!再加把劲,把这些鞑子赶回去!”
“杀!杀!杀!”
城头上的呐喊声比刚才响亮了十倍,带着死灰复燃的斗志,直冲云霄。蒙古军的攻城势头明显缓了下来,投石机的落点也乱了章法——显然,淮西的败绩让他们慌了神。
黄蓉站在郭靖身边,望着重新振作的守军,嘴角终于扬起了一抹轻松的笑意。她不知道那个叫孟之继的小将军究竟是经历了何种苦战才能取得如此战果,但此刻,他的名字就像一道光,劈开了笼罩在襄阳上空的阴霾。
“靖哥哥,”她轻声道,“等击退了蒙古人,我得好好谢谢这位小孟将军。”
郭靖重重点头,铁枪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不止谢他,我们还要守住襄阳,等他率军过来,咱们一起把蒙古人赶回北边去!”
城头上,残破的宋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却比往日任何时候都要挺直。城下的蒙古军虽仍在叫嚣,却已没了先前的嚣张。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援军一到,这场苦战,他们就赢了大半。
黄蓉望着远处的天际,仿佛已经看到了援军的旌旗。她知道,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但此刻,那颗悬了半年的心,终于稳稳地落回了肚里。有了希望,再难的关,也能闯过去。
淮西战局缓和的消息传到襄阳时,守城的军民几乎要喜极而泣。更让他们振奋的是,一支一千五百人的宋军队伍冲破蒙古人的封锁,抵达了襄阳城下——正是孟之继留在鄂州的那部分兵马。
“是小孟将军的人!”城头上,赵勇副将看着队伍打出的“孟”字旗号,激动得老泪纵横。
郭靖夫妇也站在城头,望着那些风尘仆仆的士兵,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黄蓉笑道:“这孟之继倒是个有心人,竟能从鄂州调出兵马驰援。”
郭靖点头:“有了这支援兵,再加上淮西的胜仗,蒙古人定会有所忌惮,襄阳总算能喘口气了。”
城下,带队的将领翻身下马,对着城头喊道:“末将奉孟副都统之命,护送粮草前来支援!请打开城门!”
城门缓缓打开,守军和百姓们涌了出去,接过士兵们卸下的粮草和药品,欢呼声此起彼伏。虽然危机尚未解除,但这支援兵的到来,无疑给濒临绝望的襄阳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远在淮西的孟之继收到襄阳解围的消息时,正站在汉江的冰面上。寒风掠过他年轻的脸庞,他望着襄阳的方向,心中默念:娘,义父,郭大侠,郭夫人,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这场仗,才刚刚开始。他知道,蒙古人的反扑会更加猛烈,而他与郭靖黄蓉并肩作战的那一天,也不远了。襄阳城头的风,终将见证他们共同守护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