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蓟州破敌策,襄阳又易主 (第1/3页)
襄阳光复的消息像一阵春风,吹散了笼罩在京湖地区的阴霾。朝廷终于吸取了教训,趁着蒙军收缩防线的间隙,下旨让孟珙兼任黄州知州,意图将淮西、江陵、黄州连成一线,构建起稳固的京湖防御体系。
黄州帅府的灯火彻夜通明,孟珙铺开舆图,指尖在黄州、淮西、江陵三地反复游走。“如今赵范已被问罪,京湖制置使的担子落在我身上,这防线必须扎扎实实地铺下去。”他对身旁的王虎臣道,“之经性子沉稳,让他带着忠顺军主力守淮西,那里直面蒙军主力,能起到牵制作用。”
王虎臣点头:“少将军在蔡州和江陵都表现得不错,淮西交给他,可以放心。”
“黄州是中枢,”孟珙又指向舆图上的黄州,“我和你留在这里,抓紧修筑城墙,深挖护城河,再在周边山上建几座营寨,囤积粮草军械。这里必须成为能随时支援各处的稳固后方。”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江陵:“之继年纪虽轻,却比同龄人多了几分奇谋。让他挂着江陵副都统制的职衔,带本部兵马守江陵。襄阳刚光复,人心未稳,江陵作为屏障,既能策应襄阳,又能防备蒙军南下,只有他守着,我才放心。”
王虎臣笑道:“三郎这几年打了不少硬仗,以少胜多的本事连老弟兄们都佩服。让他守江陵,确实比旁人合适。”
部署既定,孟家父子各赴其位。孟之经在淮西厉兵秣马,与蒙军主力周旋;孟珙在黄州大兴土木,短短数月便筑起齐安、镇淮等营寨,粮草如山,军械充盈;孟之继则坐镇江陵,一边整训兵马,一边密切关注襄阳动向,时不时派出斥候打探消息,虽未再见到黄蓉,却从传回的消息中得知她正协助守将安抚百姓,心中稍安。
初秋的风刚带起凉意,京湖防线尚未完全稳固,北方却传来急报——蒙军突然发兵,猛攻蓟州。
“蓟州虽不是京湖属地,却是拱卫江淮的屏障,若失了那里,蒙军便能绕开我们的防线,直扑江南。”孟珙在黄州接到急报,眉头紧锁,“淮西和黄州的兵马动不得,如此一来,只能让之继去。”
传信的快马抵达江陵时,孟之继正在城头上检查新造的投石机。听闻蓟州告急,他当即点起本部三千兵马,又从江陵守军里抽调两千精锐,星夜兼程北上。
蓟州城下,蒙军的攻势正猛。守军已快撑不住,见孟之继的援军赶到,顿时士气大振。“孟将军,蒙军有一万五千余人,且都是骑兵!”蓟州守将隔着城门喊道。
孟之继勒住马,望着城外黑压压的蒙军,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一万五千骑兵?正好让他试试新练的阵法。“打开城门!”他一声令下,五千宋军鱼贯而出,迅速列成一个奇怪的阵型——前阵是持盾的步兵,两侧是弓箭手,中间则藏着数十名手持火箭的士兵。
“这是什么阵法?”蒙军主帅见状,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他从未见过宋军摆出这样的阵型,既不像防御阵,也不像进攻阵。
不等他想明白,孟之继已挥动令旗。前阵的盾兵突然向两侧分开,露出中间的火箭手。“放!”随着一声令下,数十支火箭呼啸着射向蒙军阵中,正落在他们堆积的草料旁。
干燥的草料遇火即燃,瞬间燃起熊熊大火,浓烟滚滚,呛得蒙军骑兵连连后退。“冲锋!”孟之继抓住时机,令旗再挥,两侧的弓箭手射出密集的箭雨,掩护着步兵向前推进。
蒙军被大火和箭雨打乱了阵脚,骑兵的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孟之继亲率亲兵冲杀在前,虎头枪上下翻飞,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蓟州守军见状也开门杀出,与援军前后夹击,成功阻挡了此次进攻。
蓟州城外的冻土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冰壳。孟之继勒住战马,呵出的白气在凛冽的寒风中瞬间消散。他望着远处蒙古军营的篝火,眉头紧锁——这支突袭蓟州的蒙古偏师,虽被他率领的五千人马打退了第一波进攻,却迟迟不撤,反而在城外筑起了营寨,摆出一副持久战的架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