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四十一章 退守蔡州

第四十一章 退守蔡州

    第四十一章 退守蔡州 (第2/3页)

想解释,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怒吼,“我只是恨我自己没用!守不住邓州,救不了弟兄们!”

    “你恨自己?你这是迁怒!”黄蓉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你以为只有你难过吗?王将军是我求着去救你的,邓州是我们拼了命守的!可事已至此,你再怎么自责也没用!你这样,让活着的人怎么办?让蔡州的弟兄们怎么办?”

    郭靖被她吼得愣住了,看着泪流满面的黄蓉,心中的怒火瞬间熄灭,只剩下无尽的愧疚和茫然。他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黄蓉抹了把眼泪,看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忽然觉得一阵心灰意冷。她转身走出房门,不想再看他这副自怨自艾的模样。

    后院的角落里,有一棵老槐树,枝桠在夜风中摇曳。黄蓉走到树下,靠着树干缓缓坐下,疲惫地闭上眼。争吵的余怒还在,更多的却是深入骨髓的累。

    她想起刚才郭靖怒吼的样子,心中一阵委屈。他从来没有这样对过她,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总是把她护在身后。可今天,他却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她身上。

    是不是……他们之间,真的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压了下去。她甩了甩头,想些别的事情,可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四川。

    孟之继现在怎么样了?他知道邓州失陷的消息了吗?会不会很着急?

    想起那个总是温和笑着的少年将军,黄蓉的心莫名地安定了些。想起洞庭湖畔他腼腆的样子,想起襄樊渡口他递来的那壶米酒,想起黑龙潭他替她挡箭时的决绝……那些画面,像温暖的光,驱散了些许心中的寒意。

    他若是在这里,会不会懂她的委屈?会不会像当年在渡口那样,默默地陪她坐一会儿,说句宽心的话?

    “孟之继……”她低声呢喃,声音轻得像梦呓。

    夜风吹过,带来蔡州城头巡逻士兵的脚步声。黄蓉睁开眼,望着西南方向的夜空,那里的星星很少,只有一轮残月挂在天边,像她此刻的心情,一半明亮,一半晦暗。

    她知道,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蔡州的防御还等着她去布置,郭靖的魔障还等着她去化解,蒙古军的下一轮进攻随时可能到来。

    可她真的好累。累到只想暂时抛开一切,做个普通的女人,有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有片刻的安宁。

    黄蓉叹了口气,从地上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不管怎样,日子还得过,蔡州还得守。她是黄蓉,不能倒下。

    只是在转身回房的那一刻,她的目光又一次望向了西南方向,心中默默念着那个名字。或许,只有在想起他的时候,她才能暂时忘记眼前的疲惫和委屈,找到一丝继续走下去的力气。

    江陵帅府的烛火比往日亮了些,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药味与凝重。孟珙斜倚在榻上,手里捏着一份从蔡州传来的急报,枯黄的手指微微颤抖。报上的字迹潦草,却清晰地写着——邓州失守,王大用重伤,郭靖黄蓉率残部退守蔡州。

    他沉默了许久,久到亲卫都以为他又要动气,连忙上前想接过那份显然会惹来不快的文书,却被他轻轻摆手制止了。

    “意料之中。”孟珙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平静。他将急报放在膝头,目光投向榻前铺开的舆图,邓州的位置被他用朱笔圈了个圈,此刻看来,那红色倒像是凝固的血。

    亲卫有些诧异。邓州失守,意味着京湖与蜀地的通道被断,孟之继与孟之经的兵马成了孤军,这分明是急转直下的坏消息,大帅怎么反而说“意料之中”?

    孟珙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嘴角牵起一抹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苦笑:“史嵩之在朝堂上拖后腿,粮草迟迟不到,邓州本就是座无米之炊的孤城。王大用能守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

    他想起王大用少年时的模样。那时这孩子总跟在之继身后,之继练刀,他就蹲在旁边磨剑;之继被罚抄军规,他就偷偷把馒头塞给对方。看似木讷,骨子里却藏着一股韧劲儿,像南地常见的青竹,看着不起眼,却能在石缝里扎根,狂风里不倒。

    “这孩子,做得很好了。”孟珙低声道,语气里带着长辈的疼惜,“以一城之力,拖了蒙古人这么久,还保住了大半兵力退守蔡州,没让塔海的算盘打得太顺。”

    他最担心的,是王大用会像年轻时的自己一样,认死理,非要跟城池共存亡。如今看来,这孩子比他想象的更懂变通——守住有生力量,比守住一座孤城更重要。

    只是……“重伤”二字,像根细针,扎在孟珙心上。他想起王虎臣那封刚从淮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