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四十一章 退守蔡州

第四十一章 退守蔡州

    第四十一章 退守蔡州 (第3/3页)

寄来的回信,信里老兄弟言辞恳切,说已向朝廷请调,想亲自去蔡州照看儿子,却被史嵩之一党以“淮东防务吃紧”驳回。

    “史嵩之……”孟珙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冷意,却很快被更深的无奈取代。朝堂上的掣肘,比蒙古人的铁骑更让他无力。若上下一心,邓州何至于此?王大用何至于此?

    但他没有时间沉溺于这些。战事容不得半分怨怼,失了邓州,蔡州便成了新的屏障,绝不能再出岔子。

    孟珙示意亲卫扶他坐直些,伸手将舆图上的朱笔拿过来,指尖划过蔡州周边的山川河流。蔡州地势比邓州低洼,却有两条护城河环绕,城南是洪河,城北是汝水,若是善用水利,倒也能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郭靖夫妇在蔡州,是好事。”孟珙沉吟道,“郭靖的勇,黄蓉的智,加上王大用的忠,守住蔡州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蔡州不变成第二个邓州。”

    亲卫连忙道:“大帅是说……粮草?”

    “不止粮草。”孟珙摇头,笔尖在蔡州与光州之间画了条线,“邓州失守,蒙古人定会全力扑向蔡州,塔海的主力加上从邓州抽调的兵马,少说也有十万。蔡州城小,兵力不足,光靠郭靖带来的残部和江湖义士,撑不了太久。”

    他需要给蔡州输血。可京湖的兵力早已捉襟见肘,江陵要防,襄阳要守,能调动的机动力量少得可怜。

    “把黄州的五千戍兵调往蔡州。”孟珙忽然道,笔尖重重落在黄州的位置,“让他们走水路,沿淮河入洪河,悄悄在蔡州城南登陆,不要惊动蒙古人。”

    亲卫一惊:“大帅,黄州戍兵是防备金兵余孽的……”

    “金兵余孽不足为惧,蒙古人才是心腹大患。”孟珙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告诉黄州守将,沿途若遇史嵩之的人阻拦,就说是我的将令,有任何罪责,我一力承担。”

    亲卫不敢再劝,连忙记下。

    孟珙的目光又转向蜀地方向。之继和之经还被蒙军主力牵制在大巴山,邓州失守的消息传到他们耳中,不知会是何种光景。他必须想办法让他们知道,蔡州还在,退路未绝,不必急于回援,以免中了塔海的圈套。

    “派个机灵的斥候,从夔州入蜀。”他吩咐道,“告诉孟之继,邓州虽失,蔡州尚在,让他按原计划行事,不必分心东顾。若能在蜀地打开缺口,便是对蔡州最好的支援。”

    这是一步险棋。让孟之继继续在蜀地牵制,等于放任蔡州独自面对塔海的猛攻。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唯有让蒙古人在蜀地与蔡州两处同时感受到压力,才能打破他们的合围之势。

    笔尖在舆图上移动,孟珙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蔡州的防守,不能只靠城墙,要善用周边的地形。洪河与汝水是天然的屏障,可以在河岸边布置伏兵,袭扰蒙古人的粮道;城南的山林可以藏兵,伺机偷袭敌军的营帐;城内则要加固城防,囤积滚石箭矢,做好打巷战的准备。

    “还要给郭靖和黄蓉去封信。”孟珙道,“告诉他们,蔡州的关键不在守,而在耗。拖得越久,蒙古人的粮草消耗越大,塔海的耐心就越差。等他们露出破绽,便是反击之时。”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让黄蓉多派些丐帮弟子,散布消息,就说京湖援军不日便到,搅乱蒙古人的军心。”

    亲卫一一记下,看着孟珙苍白却专注的侧脸,心中百感交集。这位老帅卧病在床,却依旧运筹帷幄,将每一步都算计得清清楚楚。只是那不断颤抖的手,和时不时蹙起的眉头,都在提醒着旁人,他已油尽灯枯。

    “大帅,您歇会儿吧,这些事让属下们去办就好。”亲卫忍不住劝道。

    孟珙摇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舆图上,蔡州的位置被他用朱笔圈了起来,比邓州的圈更重,更用力。“歇不得啊……”他轻声道,像是在对亲卫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蔡州是最后一道坎了,过了这道坎,四川的之继他们才能喘口气,京湖的防线才能稳住……我歇了,谁来替他们谋划?”

    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像一幅苍老而倔强的剪影。窗外的风呜呜作响,像是在为这风雨飘摇的江山叹息,又像是在为这位老帅的苦心低吟。

    邓州失守的消息,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宋蒙战场激起层层涟漪。而江陵帅府的这盏灯,依旧在深夜里亮着,灯下的老人,正用最后的心力,为蔡州,为四川,为这岌岌可危的大宋,编织着一张名为“希望”的网。

    他不知道这张网能否挡住蒙古人的铁骑,但他知道,只要灯还亮着,就不能停下手中的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