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事了拂衣,刘备深藏功与名 (第2/3页)
,大部分家庭都不会缺衣少食。
对刘备而言,这一千西园兵,亦是今后立业的基础。
“素闻子远学究天人,不如今日就为众将士讲学一篇如何?”刘备直接将许攸请上。
本着能用则用的态度,刘备也没忘记让顶了志虑忠纯郭攸之账号的许攸发光发热。
既然都在一条船上了,不能只有刘备卷,许攸同样得卷。
原本许攸还想看看刘备是如何讲学的,没想到刘备竟要让自己上,登时呆住:“右校尉,我今日尚无准备。”
刘备却是不给许攸拒绝的机会,笑着道:“无妨。立在这台下的,又不是洛阳的太学生,何须准备?子远随便说几句,都能让众人受益匪浅啊!”
许攸见推辞不过,只能无奈上场。
刘备亦是适时的向众人宣布许攸的新身份:“此乃参军郭攸之,今日为诸君讲学。”
话音刚落,一阵整齐入耳的“我等见过郭参军”惊得许攸也忍不住热血沸腾。
这军容,这气势,不正是我在书上神往的古之强军吗?
许攸现如今也只是个三十余岁的青年,正是年富力强、积极进取的年龄,对立功名有着强烈的渴望。
而要立功名,以朝廷如今的糟糕环境,正常的察举途径许攸已是走不了,想要位列高位,只能弯道超车。
暗暗琢磨刘备的用意,许攸斟酌片刻后,开始为西园兵讲春秋。
与刘备不同,许攸的思想更趋近于时代的特征,亦是这个时代对春秋的大众理解。
虽然在部分观点上会与刘备对春秋的解释有不同,但刘备并未因此去阻止。
人在读了一定的书后,就会开智,开智后就必然会受到来自于不同渠道的思想所影响,最终会走向不同的分岔路口。
或许有人会因为许攸讲春秋而与刘备的思想背道而驰,可留下的却会对刘备的思想更加拥护。
只有经过检验,最终留在刘备身边的,才能真正算是思想的追随者。
刘备虽然自诩才智,但也没自大到要去改变整个时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