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风闻动江湖,文心铸根基 (第2/3页)
他感到肩上的压力又重了几分。穿越者的先知优势正在减弱,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他必须更加谨慎,每一步都要如履薄冰,但同时也更要敢于布局,主动塑造命运,而非被动等待。
沉思良久,王伦眼中重新凝聚起锐利的光芒。既然朝廷的注意力暂时被济州府和即将发生的生辰纲大案所吸引,那他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空档,实施他谋划已久的“软实力”建设,这甚至比多招揽几员猛将更为重要。
他再次召来朱贵,下达了一系列看似与打打杀杀毫不相关的指令:
“第一,派人去山东、京畿等地,寻访那些口齿伶俐、善于编故事的说书艺人。无论他们是混迹于勾栏瓦舍,还是流落乡野,只要确有才华,便以重金礼聘,请上梁山。告诉他们,我这里有大把的好‘话本’!”
朱贵领命,虽不解其意,但坚决执行。
不久,几位颇有声名却又因各种原因不得志的说书人被“请”上了山。王伦亲自接见,并未以山大王身份威吓,反而待若上宾。他并未直接提及高俅,而是给这些艺人讲了一个“前朝故事”:说的是一个市井无赖泼皮,如何凭借蹴鞠之技攀附权贵,认贼作父,改名换姓,一路溜须拍马、构陷忠良,最终窃据太尉高位的发迹史。故事细节生动,人物原型指向性极其明显。
“诸位先生都是此道高手,”王伦微笑道,“觉得这故事如何?若能润色演绎,编成一套章回体的《泼皮太尉》,在各地茶楼酒肆传讲,想必能引人入胜吧?”
说书艺人们都是人精,岂能听不出这故事影射的是谁?初时骇然,但见王伦气度不凡,又许以重利,且这故事本身极富戏剧性和传播性,稍加琢磨便觉热血沸腾。这若是讲出去,必能引起轰动!几人商议一番,终究抵不过名利的诱惑与内心那点“为民泄愤”的文人情结,答应下来。很快,一部活色生香、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泼皮太尉》便开始在“谛听营”的暗中推动下,于市井间悄然流传,高俅的丑恶发家史逐渐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虽不敢明指,但闻者皆心照不宣,无形中动摇了高俅在民间的声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