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风闻动江湖,文心铸根基 (第3/3页)
也引来了朝中一些清流言官的注意。
“第二,”王伦继续对朱贵布置,“留意招揽那些屡试不第、生活困顿,但品行尚可、心中有股不平之气的落魄秀才。梁山,需要开蒙启智。”
很快,几位面带菜色却目光执拗的秀才被接引上山。王伦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稳定的待遇,交给他们一项任务——开设扫盲识字班!先从各位头领和其亲随开始,逐步推广到有志学习的喽啰。教材不拘一格,除了《千字文》等蒙学读物,王伦甚至亲自编写了一些结合梁山“替天行道”理念、通俗易懂的短句和故事。起初,杜迁、宋万等粗豪头领对此叫苦不迭,连武松都觉得拿着笔杆比拿着朴刀还累。但在王伦的强制要求和林冲、花荣等人的带头下,这项工作还是艰难地推行了下去。王伦深知,一支有思想、有文化的队伍,其凝聚力和战斗力,远非一群只知道厮杀的莽夫可比。
“第三,工匠!各类工匠!”王伦强调,“无论是铁匠、木匠、皮匠、医匠,甚至是会烧窑、会酿酒、会织布的,只要有一技之长,愿意上山,一律量才任用,给予优厚待遇!我们要在梁山脚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作坊区,力求刀枪弓矢、衣物药品,甚至日后更多的军需民用之物,都能逐步自给自足!”
这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见效慢,却关乎梁山的根基能否从“劫掠”转向“生产”,是从流寇向割据势力转变的关键一步。
朱贵将这些命令一一记下,他虽然不完全理解王伦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举措深意,但他能感觉到,寨主正在为梁山铺设一条与所有绿林山寨都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条路上,不仅有刀光剑影,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名为“秩序”与“根基”的东西在悄然滋生。
王伦站在山寨高处,听着远处校场上隐约传来的操练声,看着山下正在规划建设的作坊区地基,心中渐渐安定。武力是盾牌,经济是血液,而舆论与教育,则是塑造灵魂、指明方向的灯塔。他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山寨,更是一个拥有顽强生命力和明确未来的新生政权雏形。每一步,都需谨慎,但每一步,也都必须坚定地迈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