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 第七章 靖安营的脊梁

第七章 靖安营的脊梁

    第七章 靖安营的脊梁 (第3/3页)

,句句敲打在这些大多出身贫寒、或是深受战乱之苦的士卒心坎上。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是被黄巾军害得家破人亡?有多少人是被苛捐杂税逼得走投无路?有多少人仅仅是为了在这乱世中,像个人一样活下去?

    刘湛的话,像是一颗火种,投进了他们早已干涸或冰冷的心田。让他们模糊地意识到,自己每日在这尘土飞扬的校场上流下的汗水,付出的艰辛,似乎有了超越仅仅“混口饭吃”之外的、更沉重也更光荣的意义。不是为了某个遥不可及的大人物,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为了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

    人群中,一片寂静。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和火把燃烧时偶尔爆开的噼啪声。许多汉子的眼睛在暮色中闪闪发光,那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燃烧。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有人偷偷抹了把眼角不知是汗水还是别的东西。

    周仓抱着膀子,依旧那副凶悍的表情,但他看向刘湛背影的眼神,那抹复杂的光芒更盛了。他或许不完全理解这种“大道理”,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经过刘湛这一番话,眼前这群士兵的精气神,仿佛被无形地拧紧了一扣,变得更加凝实,更加……有了点不一样的味道。这或许,真的比单纯的打骂和犒赏更管用。

    日子,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汗水、尘土、呵斥、饱饭和夜晚的“谈心”中,飞快流逝。

    靖安营的面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队列阵型越发纯熟,推进、转向、散开、集结,动作渐渐有了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感。士卒之间的配合也愈发默契,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同伴便能心领神会。更重要的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如同春藤缠绕大树,悄然滋生、蔓延。他们开始自觉地以“靖安营”的身份为荣,对外人提起时,会挺起胸膛说“俺是刘公麾下靖安营的”。一种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开始在每个人心中萌芽。

    这一日,午后刚过,太阳依旧毒辣。刘湛正与周仓在校场边缘一棵勉强提供荫凉的老槐树下,商议着是否要设法筹措一些弓弩,开展最基础的远程射击训练。毕竟,总不能每次都等敌人冲到眼前再结阵。

    “弓弩可是金贵玩意儿,”周仓挠着络腮胡,眉头拧成了疙瘩,“咱们这点家底,别说制式强弓了,就是猎弓也难凑齐二三十把。弩更别提,那玩意儿官府管得严。”

    刘湛正要说话,却见荀衍带着一名风尘仆仆、脸上带着焦急之色的使者,脚步匆匆地径直朝校场赶来。那使者一身郡府差役的打扮,靴子上沾满了泥泞,显然是一路疾驰而来。

    刘湛心中一动,与周仓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同时迎了上去。

    “刘兄!郡府急令!”荀衍顾不上寒暄,脸色凝重地将一卷盖着官府印信的竹简递给刘湛,同时语速飞快地说道,“刚接到的紧急军情!探得逆贼袁术麾下部将刘详,引兵数千,已出鲁阳,兵锋似有北上侵扰我颍川之意!郡守大人命我等即刻起加强戒备,尤其要确保阳翟城至我荀家庄园一线安危,严防敌军渗透、劫掠!”

    刘湛迅速展开竹简,目光扫过上面的文字,内容与荀衍所说大致相同。他的脸色沉静如水,但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

    周仓在一旁,闻言非但不惊,反而伸出舌头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脸上露出一抹混合着兴奋与残忍的狞笑,瓮声瓮气地道:“他娘的!来得正好!老子的骨头都快在操练场上生锈了!正好拿这刘详的人头,给俺们靖安营开开荤,祭祭旗!”

    刘湛却比他冷静得多。他没有理会周仓的战意,转向荀衍,沉声问道:“衍兄,郡府传来的消息,可有说明敌军的具体动向?兵力究竟几何?是步卒为主还是配有骑兵?装备如何?粮草辎重情况可知晓?”

    荀衍摇了摇头,忧色更重:“详情尚不明确。传递消息的探马也只远远望见大队人马出动。但这刘详,听闻乃是袁术麾下颇受重用的骁将,并非无名之辈,不可小觑。郡守大人的意思,是希望我等依托庄园坞堡之险,坚壁清野,固守待援。必要时,可向阳翟城求援。”

    刘湛沉吟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简粗糙的边缘。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固守?依托荀家庄园坚固的坞堡和这段时间储备的粮草,确实能坚守一段时间。但一味被动挨打,绝非他的风格,也绝非靖安营的出路。乱世之中,消极防御,等于将主动权拱手让人。

    片刻之后,他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锐芒,抬起头,语气坚定:“固守自然要固守,庄园是我们的根本,不能有失。但若一味龟缩坞堡之内,被动等待敌军来攻,非良策!敌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们永远只能疲于应付。我欲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荀衍吃了一惊,“刘兄,我们兵力不过一百五十,敌军数千,这……”

    “非是正面决战。”刘湛打断他,解释道,“是眼睛和耳朵的出击。至少,我们要摸清敌军的虚实!知道他们到底来了多少人,走的哪条路,士气如何,装备怎样!”

    他猛地转向早已按捺不住、摩拳擦掌的周仓,声音陡然变得严厉而充满威势:“周仓听令!”

    “末将在!”周仓精神大振,抱拳躬身,声若洪钟。

    “命你即刻从全营中,挑选三十名最机敏、最敢战、脚力最好、且对颍水南岸地形熟悉的弟兄,组成精锐斥候队!由你亲自带领,携带三日干粮和信号焰火,即刻出发,前出至颍水南岸,严密侦察敌军刘详部动向!”

    他盯着周仓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强调:“记住你的任务!以探查为主,摸清敌军主力位置、行军速度、兵力配置、粮草辎重情况为首要!非必要,不得与敌军接战!尽量避免暴露行踪!我要的是准确的消息,不是无谓的伤亡!明白吗?”

    “得令!”周仓再次抱拳,脸上因兴奋而泛着红光,“刘公放心!俺周仓省得!定把刘详那厮穿啥颜色的底裤都给您打探清楚!” 他这粗鄙却自信满满的话语,冲淡了几分紧张气氛。

    说完,周仓不再耽搁,转身便如一阵黑色的旋风,大步流星地冲向正在休息的队列,开始用他那炸雷般的嗓门点名选人。

    荀衍看着周仓离去的背影,依旧有些担忧:“刘兄,此举是否太过冒险?周将军虽勇猛绝伦,但毕竟人马稀少,一旦被敌军发现,陷入重围……”

    刘湛的目光投向校场上那些虽然刚刚结束操练、疲惫不堪,但听到可能有战事、眼神瞬间燃起火焰的士卒们。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语气却异常平稳:“衍兄放心。元福(周仓字)有万夫不当之勇,更兼粗中有细,并非一味莽撞之徒。况且,他对颍川地形的熟悉,远超常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若连敌军虚实都不敢探、不能探,我等与瞎子、聋子何异?这——”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在陈述一个既定的事实:

    “——正是检验我靖安营成色的第一道考题!也是磨砺了许久的剑锋,第一次见血之时!”

    他望向南方,那里是颍水的方向,也是未知的敌踪所在。天边的云霞被夕阳染得一片血红,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靖安营的脊梁,这一百五十个被汗水、尘土和信念初步凝聚在一起的汉子,能否在真正的战场上撑起未来的惊涛骇浪,答案,即将在这烽烟中揭晓。

    校场上,被选入斥候队的士兵们正在周仓的咆哮声中迅速准备,他们的脸上混杂着紧张、兴奋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被信任、被委以重任的决然。而那些留下的士兵,则望着同伴,眼神复杂,有羡慕,有关切,也有对未知战事的忐忑。

    刘湛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靖安营的骨头硬不硬,脊梁直不直,很快就能见分晓了。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水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般的战争气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