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抉择 (第2/3页)
定数。”他最后的断言,带着一种令人绝望的清醒。
    这番对关东诸侯入木三分的剖析,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那些还对“联军”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头上。书房内一片寂静,只能听到炭火燃烧的噼啪声和众人沉重的呼吸。
    荀彧再次将目光聚焦在刘湛身上,语气变得格外郑重,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湛公子,你在颍川所为,练兵、结盟、御敌,彧虽在京师,亦已有耳闻。临危不乱,保境安民,练军经武,举措得宜,甚慰吾心。”他先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随即话锋一转,抛出了那个足以改变许多人命运的提议,“以公子之才具能力,若仅仅屈居颍川一隅之地,虽可暂保平安,然于天下大局,实为可惜,亦恐限制了公子自身之发展。今京师虽乱,奸佞当道,然朝廷纲纪法统,尚存一息。彧不才,愿以这微末之名望,向尚书台乃至司徒王公处竭力举荐公子,或入朝任职,于中枢斡旋,或外放为一郡太守,于地方积蓄力量。依公子之能,无论身处何地,假以时日,待时而动,未必不能寻得机会,匡扶社稷,建功立业,留名青史。此乃一条仕途正轨,亦合士人立身扬名之正道。”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之中,仿佛连空气都停止了流动。荀彧的提议,其分量之重,不言而喻。这不仅仅代表着荀氏家族正统力量对刘湛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一种高度认可与投资,更是一条在这个时代看来无比光明、且完全符合士族传统晋升逻辑的康庄大道。若能借此机会入朝,哪怕只是担任一个中级官职,也能近距离观察乃至影响朝局;若能外放为一郡太守,则立刻便能获得一块比颍川更大、更名正言顺的根据地,拥有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无论哪种选择,对刘湛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荀衍、荀谌等人闻言,眼中也不禁流露出意动和期盼之色,若刘湛接受此议,无论是对刘湛本人,还是对与刘湛绑定极深的荀家而言,都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刹那间,所有的目光,或明或暗,都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齐刷刷地聚焦在了刘湛的身上。期待、审视、好奇、担忧……种种复杂的情绪在空气中交织碰撞。郭嘉的嘴角,却在此刻微微向上勾起了一抹难以察觉的、了然的弧度,他自顾自地拿起酒壶,给自己斟了小小一杯温酒,仿佛早已料定,自家这位主公,绝不会按常理出牌。
    在众人目光的聚焦下,刘湛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对着荀彧深深一揖,姿态恭敬而诚恳:“文若先生拳拳厚爱,殷殷期许,湛……感激不尽,铭感五内。”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直视着荀彧,“先生所言入朝或外放之路,确为士人正途,光明坦荡,若在太平承平之时,湛必当欣喜若狂,欣然往之,以求报效朝廷,光耀门楣。”他的语气先是充满敬意,随即却陡然一转,变得锐利如出鞘之剑,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然,请问先生,今何时也?董卓窃据国鼎,废立在即,汉室威严扫地,朝廷号令不出宫门!礼乐征伐,早已不自天子出,而自诸侯、强藩出!此时此刻,若入朝,不过是成为董卓俎上之鱼肉,或沦为袁绍、袁术等诸雄在朝堂博弈之棋子,终日仰人鼻息,战战兢兢,何谈作为?即便侥幸外放一郡,若无强兵劲旅在手,无民心依附于后,无稳固根基支撑,在这虎狼环伺、律法崩坏的乱世之中,不过是为他人暂时看守仓库,顷刻之间,便可能覆灭于不知从何而来的兵祸流寇!此非进取之道,实乃取死之途!”
    他猛地转身,大步走到支摘窗前,“哗啦”一声将其推开,指着窗外那片被厚厚积雪覆盖、看似死寂,但积雪之下却孕育着来年春日生机的广袤田野,声音激昂而充满力量:“颍川,乃天下之中,腹心之地,人才荟萃,文风鼎盛,民风淳朴而坚韧!更有文若先生、衍兄、奉孝,以及在座诸位贤达,鼎力相助,肝胆相照!湛于此地,已初步整合乡里,凝聚人心,更练就了一支号令严明、可堪一战的精锐之师,结成了一个守望相助、初步稳固的安**盟!此乃我等立足于此乱世,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本所在!是心血所系,是希望所在!弃此已然初具雏形、充满活力的根基,而去追逐那远在洛阳、虚无缥缈、且危机四伏的朝堂虚名,或是那看似风光、实则孤悬在外、无依无靠的郡守之职,此非智者所为,实乃舍本逐末,自毁长城!”
    他霍然回身,目光灼灼,如同燃烧的火焰,扫过荀彧,也扫过在场每一位神色各异的荀氏核心人物,声音如同金石交击,铿锵有力,在大厅中回荡:“故此,湛之意已决!不赴京,不外放!就以此颍川为根基,借此讨董之大义名分,进一步巩固实力,扩军备战,深根固本!我等要做的,并非仅仅响应号召,派兵应景,做那摇旗呐喊、为人作嫁之事;而是要借此天下瞩目的机会,将颍川真正经营成铁板一块,水泼不进,针扎不透!进,可积极参与天下角逐,于关键时刻发出我等的声音;退,可凭借坚固联盟与强军,保一方百姓安宁,成为这乱世中难得的净土!待讨董之事尘埃落定,无论成败,天下格局必将迎来前所未有之重塑,届时,拥有颍川坚实根基、强大武力与清正名望的我等,方有真正立足于此乱世、乃至影响天下走向的话语权与实力!”
    这一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又如同洪钟大吕,彻底、清晰地表明了刘湛的战略意图——他拒绝走传统的、依附于朝廷或强大诸侯的仕途,而是要坚定不移地扎根地方,将颍川经营成独立的、强大的根据地,目标是成为割据一方、进而参与天下争衡的实权诸侯!
    荀彧闻言,身躯微不可察地震动了一下,那双清澈的眸子里,瞬间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有惊讶,似乎没想到刘湛的野心和决断力如此之强;有审视,仿佛要重新评估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格局与潜力;更有深深的、陷入权衡的思索。他并未立刻出言反驳或劝诫,而是陷入了沉默,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他不得不承认,刘湛对时局的分析,比他预想的更为冷静、更为冷酷,也更为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在汉室权威已然崩解、中央政权名存实亡的当下,或许,这种看似“离经叛道”、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的道路,才是真正有可能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
    荀衍、荀谌等人面面相觑,脸上难掩震撼之色。刘湛的选择,无疑是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狂妄的,但细细想来,结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已经展现出的能力以及颍川眼下初步成型的局面,又觉得这仿佛是水到渠成、情理之中的选择。只是这选择所带来的风险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他们的心头如同压上了更重的石块。
    郭嘉此时方才悠悠开口,打破了沉默,语气中带着他一贯的慵懒与洞悉:“文若兄,如何?嘉早便说过,主公之见,深合乱世生存发展之至理。虚名不及实利,远水难解近渴。那洛阳的官职,各郡的印绶,如今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唯有紧握在手中的颍川,才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近水’,也是我们未来能否在这盘天下大棋中落子争胜的、最根本的‘本钱’。”他的话,像是一锤定音,为刘湛的抉择做了最精辟的注脚。
    荀彧久久凝视着刘湛,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看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