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奇袭舞阴 (第1/3页)
昆阳城下的战事,已如同两头疲惫巨兽的角力,陷入令人窒息的胶着。城墙上下,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反复浸透,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黑紫色。
徐晃便如一枚最坚韧的楔子,以他的沉稳和铁腕,将张勋的数万大军牢牢钉死在昆阳坚城之下,消耗着他们的锐气、体力,以及更重要的——时间。
而此刻,在颍川城内的州牧府深处,一场决定战局走向的谋划,正在绝对的机密中进行。
密室之内,门窗紧闭,厚重的帘幕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息。仅有数盏青铜油灯摇曳着幽微的光芒,将三个人的影子拉长、扭曲,投在冰冷的墙壁上,仿佛蛰伏的巨兽。空气里弥漫着灯油的焦味、陈旧书卷的霉味,以及一种无声的紧张。
刘湛端坐主位,年轻的脸上不见连日来前线战报带来的焦虑,反而有一种压抑的兴奋,如同发现猎物的豹子。
他的军师郭嘉,一如既往地慵懒倚在凭几上,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膝盖,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眸在跳动的灯火下显得格外深邃。而刚刚奉命秘密从昆阳城下赶回的周仓,则像一尊铁塔,沉稳地坐在下首,甲胄在昏暗中泛着冷硬的光泽,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微微抿起的嘴角透露着他内心的专注。
“昆阳战事,”刘湛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打破了室内的沉寂,“徐公明打得很好,超乎预期的好。他将张勋这头猛虎的利齿,一颗颗敲碎在了城下。”他的手指点在铺开的地图上,昆阳的位置已被朱砂标记得一片猩红。“但僵持下去,于我军整体不利。张勋耗得起粮草,我们耗不起时间和兵力。”
他的指尖缓缓向西移动,越过代表山川的曲折线条,越过代表敌占区的阴影,最终,重重地落在了南阳郡北部的一个点上——舞阴。
“张勋五万大军的命脉,不在昆阳城下,而在这里。”刘湛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郭嘉和周仓,“宛城至昆阳前线的粮秣军械,十之七八,必经舞阴。此处,才是袁术军在此战中的七寸!”
郭嘉适时接口,语气从容不迫,显然早已做足功课:“守将为袁术族侄,袁胤。据查,此人才具平庸,远逊其族叔,且性好奢靡,仗着袁术称帝,在舞阴作威作福,俨然土皇帝。城中守军约三千,多为未经大战的二线郡国兵,装备、训练、士气,皆远不及张勋麾下的前线精锐。”他轻轻摇动不知从何处摸出的羽扇,带起一丝微风,“更重要的是,因其身处后方,承平日久,守备……极其松懈。”
“好!”刘湛眼中精光暴涨,猛地一拍案几,震得灯盏晃动,“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此乃扭转战局之天赐良机!”
他身体前倾,压低声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我欲亲率一支绝对精锐,长途奔袭,出其不意,端掉舞阴,焚其粮草,彻底断送张勋的根本!”
一直沉默的周仓,闻言瞳孔微缩,沉稳的脸上掠过一丝属于猛将的兴奋,但立刻被更深的谨慎取代。他抱拳沉声道:“主公,此计若成,确可一战定乾坤!然,风险……亦极大。我军需穿越数百里敌军势力边缘,沿途关隘、哨卡、游骑无数,但凡行踪泄露一丝,或是舞阴稍有戒备,我军这五百人,便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所以,此战之要害,唯二字耳——‘奇’与‘速’!”刘湛斩钉截铁,目光灼灼地盯着周仓,“人马,贵精不贵多。周仓,我要你从你帐下的靖安营中,挑选五百最悍勇、最坚韧、最擅长途奔袭和潜伏渗透的死士!人衔枚,马裹蹄,只携带三日干粮,抛弃一切不必要的辎重,轻装简从,务求隐秘疾速!”
他顿了顿,看向郭嘉:“奉孝,后方之事,全权托付于你。如何制造假象,让张勋坚信我刘湛仍在颍川城中运筹帷幄;如何调度剩余兵力,虚张声势,使其不敢妄动;乃至如何接应我等归来……皆需你之妙算。”
郭嘉羽扇轻摇,嘴角勾起一抹智珠在握的浅笑,那笑容在幽暗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神秘莫测:“主公放心前行。嘉虽不擅舞刀弄枪,但这摇唇鼓舌、故布疑阵之事,尚算娴熟。必使那张勋如坠五里雾中,对其后方之危,浑然不觉。只待主公功成,烽火为号。”
……
计议已定,再无赘言。
是夜,月黑风高,浓云如墨,将星月之光彻底吞噬。
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掠过城头旗杆,发出呜呜的悲鸣,正是潜行匿迹的绝佳时机。
颍川城的侧门悄无声息地滑开一道缝隙,又迅速合拢。刘湛与周仓率领着五百名精心挑选的死士,如同融入夜色的幽灵,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城池,一头扎进无边的黑暗之中。他们绕开所有官道大路,专拣人迹罕至的山林小道、干涸的河床,如同一支淬毒的利箭,沿着预定路线,直插南阳腹地。
这支队伍,堪称刘湛麾下精华中的精华。里面很多老兵都是跟随刘湛和周仓从鹰愁涧一路厮杀过来的,全营士卒沉默如山,脚步沉稳有力;精锐骑兵则矫健如豹,控马技术精湛。
所有人都褪去了代表身份的标识,穿着深色的夜行衣,脸上涂抹着泥灰。行军时,口中衔着防止出声的“枚”,战马的蹄子也用厚布层层包裹。除了兵刃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