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三项谋划 (第3/3页)
望值很高,柳晟连忙回到工部组织人员测算迁都的费用,筹办发明大会事宜。
迁都的风声放出不久,就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想迁都洛阳,有的想迁扬州,还有汴州、襄州、成都也想争取,搞得莫衷一是。
李纯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愿过早表态,让朝野都先辩一辩,各说各的理,自己也好有个准备,后面再驳去不合适的意见。
看到众说纷纭,阻力比较大,李纯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讨论要不要迁都,第二步再讨论迁到哪里,先集中应对反对迁都的意见。
与唐朝初期关陇贵族占据朝臣的绝大多数不同,此时的官员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是来自全国各地。
其中以潼关以东的华北地区最多,其次是江淮、江南地区,再次是关内、川蜀、湖北等地,都想把都城往自己老家那边迁,所以很多人支持迁都。
刑部尚书高郢等老臣久居长安,反对迁都,两派争论的很激烈。
期间,李纯好几次找大臣谈话,讲述长安的局限性,肯定支持迁都的人,对反对迁都的意见进行批驳,官员们一方面觉得李纯说的有道理,另一方面也觉得在哪里都是当官,皇帝让去哪里就去哪里,所以支持迁都的成了多数派。
反对迁都的高郢等人使出一个杀手锏,那就是迁都耗费巨大,国家财政承受不了。
迁都的费用问题也是李纯所考虑的,迁都必须在国家财力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所以连忙召见柳晟和李巽,询问相关费用问题。
柳晟说:“陛下,营建新都要看建设多大规模,简单还是豪华,费用相差很大。当年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崇尚简朴,三千万贯钱就可以,后面隋炀帝营建洛阳,讲究奢华,前后花费上亿贯。”
李纯问李巽:“目前全国赋税一年有多少钱,是否可以支撑迁都?”
李巽答道:“目前全国赋税加起来约两千万贯,挤一挤,挤出五百万贯是可以的,多了也是吃不消。”
李纯道:“朕当然想效仿隋文帝,崇尚节俭,但是当时隋文帝建设的大兴城原来有一定的基础,如果全部重新建设,估计三千万贯肯定不够,如果迁都在洛阳以外的地方,是否可以用一下洛阳的建筑材料?”
柳晟说:“如果全部重新建设,估计需要五千万贯,洛阳当年建设的基础好,如果拆掉材料重新用,起码可以节省一千万贯。”
李纯又问:“还有没有其他节省的办法?比如不修城墙,或者减少拆迁的居民,还有招徕一些富户自建街市、道路。”
柳晟说:“都城不建城墙似乎不妥,但是规模可以小一点,减少拆迁的户数也可以做到,除了城中央的皇宫和官衙以外,其他的村庄尽量予以保留,只在空地上建房,两者相加可以再省个八百万。但是至于让富户建街市、道路,谁愿意往里投呢?总不能强迫吧。”
李纯道:“新的都城,主要分三个区域,一个是宫殿和官衙,这笔钱必须是朝廷出;第二个是居民的房屋,这自然是百姓自己买地建房,不用朝廷出;第三个是工商业区域,以前是官府集中建设一片市场,然后分配给商人承租,由官府集中管理,这一块朝廷可以让出来,跟房屋一样,让他们自己建。道路方面主干道由朝廷统一建,街区中的小的道路可以让居民自己建,建不起可以先用土路”
柳晟说:“按照陛下的法子,又可以省下几百万贯,朝廷只负责建设宫殿、官衙、城墙、主干道,比隋文帝建造的费用还低。按照这个算法,也就两千五百万贯左右。”
李巽说:“陛下,这样建是不是有点将就了些,是否有损陛下的威名?”
李纯道:“建设一个城市,哪里是几年就能建成的,我们先搭一个框架,后面慢慢去填充,只要位置选得好,国家保持安定,全国的人民都会源源不断涌向京城,自然会越来越壮丽。这样吧,我们依然采取两京制,先迁东都洛阳,新的都城依然叫东都,长安还是京城,这样就不会有损朝廷的颜面。”
李巽又说:“以前的商业区,都是朝廷集中建,集中管理,如果让商人自己建,不是会很分散,不好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