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59章 肢解吐蕃

第59章 肢解吐蕃

    第59章 肢解吐蕃 (第2/3页)

立,建立波如国,后面又纳入多弥(今青海玉树)、扎纳(今西藏那曲)两个地方。

    论恐勒控制的吐蕃国,仅存有雅鲁藏布江河谷一带,实力大为缩水,论恐勒干脆废除吐蕃赞普,自任吐蕃国王,并派兵征讨象雄和波如。

    自此,吐蕃国一分为五,分别为吐浑、康巴、象雄、波如、吐蕃。其中和唐朝接壤的吐浑国、康巴国,接受唐朝保护,成为唐朝的附庸国,象雄联合波如,对抗吐蕃,三国相互攻伐,实力不断削弱,已经不可能对唐朝产生任何威胁,李纯实现击败、肢解、削弱吐蕃的战略目的。

    谢长林发现,吐蕃的形势果如李纯所设计的那样,不觉心中欣喜。在次年春天,谢长林将吐蕃核心区的汉人奴隶全部找到,大概有两千人左右,要求带回陇右。

    论恐勒此时哪敢得罪唐军,不愿为了两千汉人奴隶犯险,就同意此事,谢长林顺利带回这些汉人奴隶,让他们回到故土。

    在另一边,李愬的平蕃军和张元甫的归义军汇合,组成了五万人的安西讨伐军,由李愬为主将,张元甫为副将,8月份从瓜州出发,向伊州(今新疆哈密)进发,消灭西域一带吐蕃残余势力。

    李纯专门下达诏书给李愬,要求其先集中兵力扫平天山以南的吐蕃势力,明年朝廷就会向回鹘用兵,李愬可以在后期对天山以北,属于回鹘势力的车师前部、车师前部,及其以北一带用兵。

    沿途各地,如归顺大唐的,可以适当封赏,如遇胆敢反抗者,一律讨平,彻底扫除西域敌对势力。

    被吐蕃侵占的安西之地,主要是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一带,此地原是唐朝安西都护府属地,在天宝年间因爆发安史之乱,安西军奉命内调,参与平定叛乱,安西一带只留下很少的驻军,吐蕃人乘虚而入,先后攻占安西四镇。

    天山以南气候干旱,都是一些绿洲小国,在语言和文化上与吐蕃完全不同,只是慑于吐蕃人的武力威胁,才不得不屈服,接受吐蕃人的驻军,并向吐蕃称臣纳贡。

    吐蕃人被唐军击败的消息,随着商队向安西各国扩散,很多国家都知道了,开始酝酿反叛吐蕃。

    伊州又称哈密,是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第一站,从汉朝以来就开始有汉人移居此处,南北朝时期,在军阀混战中失败的西凉、北凉残余势力也先后逃到此地,所以伊州的汉人比例很高。

    李愬和张元甫率军到达伊州后,当地汉人和其他民族集体反抗,配合唐军攻打吐蕃人,当地的吐蕃军自知不敌,迅速向西溃逃,当地军民向唐军投诚。

    在伊州的汉人中,张氏是大族,张氏首领张文举率领汉人,带着物资前来慰问唐军。李愬看到伊州还有汉人同胞非常高兴,张元甫发现这里有自己的本家,也很兴奋,一起攀谈了起来。

    张文举说:“伊州是个小地方,各族混居,也是周边各个势力争夺的对象,以前曾经属于大唐,后面被吐蕃和回鹘反复争夺,汉人饱受压迫,现在终于回到了朝廷的怀抱,伊州的汉人愿意为朝廷出力。”

    李愬说:“陛下雄才大略,在东线已经彻底击败吐蕃,我这次带兵前来,就是扫除西域的吐蕃残余势力,后面朝廷还会出兵打击回鹘,以后伊州可以实现长治久安。既然文举兄倾心朝廷,我就代朝廷委任你为伊州刺史,你把伊州组织起来,作为我们西征部队的后方基地。”

    张文举说:“作为汉人,配合朝廷稳定西域,本就是分内之责,我一定会筹集粮秣,保障大军的行动。”

    张元甫说:“大军远征,运输困难,所带粮草不多,真是要劳烦文举兄帮我们准备一些,我们也呆不久,过几天就会西进高昌。”

    唐军在伊州休整三天,补充了粮草后,向高昌(今吐鲁番)进发。

    高昌又称西州,位于天山以南的一个盆地里,也属于沙漠绿洲小国,吐蕃占领此地后,扶持原高昌王族麴氏建立傀儡政权。唐军到达后,吐蕃稍作抵抗便向焉耆撤去,高昌麴氏本就是小国,属于墙头草,顺势投降唐军。

    李愬认为,高昌国内也有一些汉人,麴氏政权对中原王朝还算和善,没必要废除,于是委任高昌王麴达利为西州刺史,要求其效忠于唐朝,并提供唐军的后勤物资。

    伊州、高昌两地离中原相对较近,以前有不少汉人逃亡过去,所以对待中原政权相对友善,但是继续往西,形势就没有那么好了。

    李愬率军从高昌往西南行军,进入焉耆(今新疆焉耆)境内。焉耆国民风彪悍,喜欢抢掠,看到唐军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