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75章 教育事业

第75章 教育事业

    第75章 教育事业 (第2/3页)



    整个考场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比的就是大家的综合知识和发挥水平。

    为了让考试更加客观公正,白居易采取“分科评分,交叉复核”的方式来评定考生的成绩,在每个科目安排两个评审官,先是各对其中一半的卷子评分,然后互相再将另外一半的卷子复核,确保初步评选出来的分数是相对客观的。

    各科的分数出来后,再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汇总排名,从这些考生中选取前50名。最后由白居易和王建分别带人对其中的一半进行复核评定,然后再交叉审核一次,两组人合议确定前25名,作为新科进士的初步人选。

    新科进士的预选名单及试卷,最后还会交到皇帝手里,由李纯再次审核一下。

    李纯对白居易的这种多次审核、综合评议的方式非常认可,觉得这可以最大程度的限制考官的个人主观看法,可以更加客观公正的选拔人才。

    李纯本人也非常认真的对送来的名单和试卷进行阅看,为了对比其他考生的情况,他还让白居易调来一些其他考生的卷子。经过对比,李纯觉得,进入预选名单的考生综合成绩确实优于他人,批准白居易呈报上来的进士人选。

    新科进士名单张榜公布之时,涌来了很多人看榜,那些中榜的人员不仅有排名,有总分,还有各科的分数,一目了然。凡是看到自己中榜的举子自然是喜不自禁,总算是学有所成,后面就可以当官了,其他人也向他们纷纷道贺。

    更多的人则是与金榜无缘,只能是找出自己的差距,争取早点适应新的考试模式,在下次科举考试中进入榜单。

    经过新式科举,大家都明白了朝廷的决心,光靠苦读以前的四书五经不行了,必须全面的学习各科知识,只有综合分数高才能名列前茅。朝廷的科举内容变了,地方上秀才、举人的考试内容也跟着朝廷的标准变化,学子们积极学习新科目的知识。

    李纯认为,新的初中要从下半年才开始举办,经过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总共需要11年才能大规模的培养出新式人才。

    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通过新式科举,可以适当的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知识的人才,实现顺利过渡,为国家的富强发挥作用。

    科举的事情结束,白居易等人又开始忙起筹备初中的事,李纯则关心起夏原新都的营建情况。

    夏原新都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皇宫官衙都已经建起来了,甚至有不少洛阳的百姓也过来买地建房,夏原到处是施工的场景。

    夏原地处淮河岸边,水路交通非常便利,各种建筑材料、货物运输极为方便,保障了建筑工程的进行。

    夏原周边人口众多,招工非常容易,顺便也带动了附近农民的就业。朝廷的经济收入有保障,财税部完全按照预算拨付资金,建设部开足马力推进各个项目,力争在元和十年9月份完成新都建设。

    按照李纯的打算,元和十年七八月份就可以完成对外战事,待战事结束以后,基本奠定了唐朝新的版图,朝廷就迁都到夏原,管理这个新的强大国家。

    到了元和九年七月份,教育部全面推进新办初中的开学准备工作,各县的校舍、教师已经准备完毕,开始招生录取工作。经过各地的前期宣传,大家都知道上新式学校好,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学生报名总体比较积极。

    由于以前私塾先生教的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基本不教其他学科的内容,导致入学考试基本以语文知识为主,数学就只考最基本的个位数加减法,算是矮子里面挑大个。

    经过考试选拔,各个学校录取完生员后,各县基本在7月15日公布招生名单,在7月20日正式开学。

    为了支持各地的办学,白居易让教育部各司的郎中、员外郎到长安周边各县,参加他们的开学典礼,白居易和两个侍郎、两个少卿也到长安城内的几个初中,参加他们的开学典礼。

    李纯作为皇帝,不方便参加,就让纪奎让察访司派出五个人,跟着教育部五个官员到几个初中捧场。

    新式初中的举办,进一步夯实了新知识的教育普及,对开启民智,富国强兵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李纯想着,现在先开个好头,以后逐步再更新知识,充实内容,学校教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人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