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2章 开发边疆

第82章 开发边疆

    第82章 开发边疆 (第1/3页)

    这次朝廷关于行政系统和军队调动幅度非常大,一些新组建的道赶忙搭起行政架构,配备官员,十个军团都换成了新的名字,转移到新的驻地,将领也有所更新。

    军队系统调动难度不大,只有镇辽军要从渤海国转移到新民府,平东军撤回润州驻地,其他的已经在新的驻地,重新找到合适的营房就好,不够的就新建。

    行政系统则就麻烦的多,既要配齐道一级的官员,还要配齐州一级的官员,很多官员不愿去边疆地区,人事部和各道的官员反复做工作、想办法,忙了几个月才算基本到位。

    元和十一年初,全国19个道1个都护的全部组建完毕,开始运行,各军团也调整到位,天下安定。

    二月,中书省按照李纯的意见,发布政令,鼓励内地的百姓到边疆地区垦荒、经商、采矿等,内地的无地、少地农民可以到边疆地区开垦无主的荒地,任何人不得阻拦。

    鼓励汉人到边疆地区开展贸易、贩卖货物,鼓励汉人在边疆地区办厂、采矿、伐木,边疆各道要采取便利措施,方便内地汉人过去移民、置业。

    朝廷的政令一出,全国掀起了大规模开发边疆的浪潮。很多无地农民到边疆找荒地开垦,边疆各道为了防止有人圈占土地,要求地方官府按照各家人口分配一定亩数的土地。

    一般来说各家都能分配到几十亩的土地,足够耕种还略有盈余,只要耕种五年以上,这些土地就成垦荒者的产业。

    那些荒地,只要耕种五年,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产业,对内地的无地、少地农民诱惑太大了。

    无地的农民直接过去,少地的农民把手中的土地卖掉,大规模涌向荒地较多的边疆地区。

    其中,辽桓道一带荒地最多,涌去的农民最多,新罗、扶桑则有一些罚没的土地,直接分给来开发的汉人,黔滇、安南有一些边远的荒地,官府于是修通道路,方便汉人过去耕种。

    边疆地区资源比较多,有待开发,很多人跑去采矿、挖参、采药的,有的甚至还办起了厂。

    少数民族不通经商,不少汉人贩卖货物过去,再采购当地的土特产卖到内地,赚了不少钱。肃慎都护府那边,开始源源不断送去流放犯,开始了由南往北开发的运动。

    大规模的开发边疆运动,持续多年,既解决了内地无地、少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又促进了边疆的开发,边疆各道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移民的汉人越来越多,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也巩固了朝廷对边疆的控制。

    朝廷保留了三个地方,暂时不予开发,分别是东济岛、库页岛和东流群岛。

    东济岛已划为皇室私有领地,上面的新罗人就属于皇家的私有属民,没法把地再分给其他汉人。

    李纯认为,边疆土地毕竟有限,早晚要开发完,库页岛和东流群岛地处边远,可以把两地先保留下来,等以后其他地方开发完毕,这两个地方先留作储备之用。

    全国安定以后,李纯开始思考国家的治本之策,他在分析以前秦汉和隋唐对外扩张的历程时,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前朝征服岭南、福建这些适合汉人地方比较成功,占地以后移民汉人过去,汉人扎根后自然拥护朝廷,逐步形成稳固的统治。

    而对安西、漠北草原的征服比较失败,因为这些地方不适合汉人的生存,只能依靠一时的武力,让少数民族首领暂时屈服,一旦中原政权衰落,这些地区就会重新独立,甚至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

    所以,李纯在对外战争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对待回鹘、吐蕃等不适合汉人居住的地方,唐军把他们征服后,全部肢解削弱,并向唐朝臣服,唐朝实行羁縻政策,只是在形式上纳入这些地区。

    对东北、东部适合汉人居住的地方,则采取长期占领移民的方式,转化为唐朝直接控制的领土。

    李纯认为,前朝对外扩张失败,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单纯依靠武力,经济上、文化上输出不够,导致一旦王朝衰落,边疆就控制不住;二是单纯依靠少数汉人军队驻守,这些人思念故土,待不住,人数又少,很难形成稳固统治。

    李纯觉得,要想对外形成持续且稳固的扩张,必须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