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3章 华夷分治

第83章 华夷分治

    第83章 华夷分治 (第1/3页)

    李纯认为,既然是华夷分治,自然是要优待华族,但是那些激进派大臣的意见有明显的压迫意味,定然导致两族互相仇视,对以后笼络境内夷族出兵不利。

    李纯考虑了一番,才定下了三个措施:第一、既然华夷分治,就不能再相互通婚,不然所生的子女确定民族是个大麻烦事。

    第二,唐朝以华族为主体民族,州以上官员自然是由华族来担任,夷族最高只能干到七品县令,而且必须是恭顺的夷人首领。

    第三,很多夷人不通汉语,跑到其他地区容易引发矛盾,万一有人心怀异志,也容易惹出祸端,一个道足够夷人活动,不得乱跑。

    李纯认为,在其他方面就没有必要搞区别了,特别是赋税、劳役、教育、经商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方面,实行华夷一致即可。

    毕竟,在国内华夏族占据绝对的优势,即使各项权利相差不大,夷人也是难以和华人竞争的,光是说汉语、用汉字两项就会难倒很多夷人,更别说经商与科举了。

    而且,唐朝的治理模式、主流文化、官场氛围等方面,都是按照华夏民族的风格来,夷族光是融入适应,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所谓的三条禁令,其实就是不想造成明显的不公,不要去刺激夷人。如华夷禁婚对两边是平等的;夷人不能担任七品以上官员,影响的人极少;夷人不得出道,对大部分夷人也影响不大。

    朝廷开诚布公的把填写两族的影响说出来,很多人知道了后果,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填报民族上。

    汉族自然没啥想法,肯定填写华族。很多夷人觉得,填写夷族的影响也不大,而且如果根本不会说汉语,填华族未必通过,还会被其他族人骂为叛徒,干脆是夷人啥族就写啥族吧。

    考虑比较多的的是那些汉化夷人,特别是汉夷通婚的家庭,大部分觉得肯定是华族更好,全家都填报了华族,少部分人决定追随自己原来的民族,填报了自己的夷人民族。

    外事部和下辖的四个宣慰使,也分别对国外各区域的汉人昭告朝廷的政策,凡是移民、经商在外的汉人,都应早日返回唐朝境内,办理入籍华族的手续。

    身在境外的汉人不多,但是毕竟存在,有的认为,自己作为汉人,还是要回去加入华族大家庭。

    也有的认为,祖辈来到异域好多年,跟当地民族通婚,都分不清自己是否算汉族,而且抛弃这边的产业回去重新来过,代价太大,不愿回去。

    最终,少部分纯正汉人,对中原感情较深,如伊州的张文举,决定带领张氏族人回到祖国,重新开始,大部分已经和当地通婚杂居的,血统已经模糊了,不愿放弃产业回去。

    对于境外的汉人,李纯也有点无奈,他们身在境外,很多人混血严重,朝廷很难照顾到,只能是各依本心,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反正唐朝早晚还会打出去,到时候再适当照顾吧。

    华夷分治定策以后,中书省会同民政部,带着各道、州、县忙乎了半年,才算把境内所有人都厘清民族。

    加入华族的相对比较顺利,被定为夷族的,大部分也愿意配合,但是也有少数人比较顽固,不愿配合填写信息,这样就相当于没有户籍,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土地、房屋都不能算是合法拥有。

    经过官府人员再三说明,并说服沟通后,最后所有人都是如实填报身份信息,算是在唐朝有了户籍。

    经过这次户口登记和民族填报,全国有约两百万原先属于其他民族的人,因为长期和汉族相处,学会了汉语,接受了汉人的生活方式,淡化了原有的民族意识,纷纷加入了华族大家庭。

    所有华族的身份通过户口填报予以确认,民族的界限清晰了,华族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汉人觉得自己的地位提高了。

    夷族们觉得,朝廷实行华夷分治,华夷有所区别,但是朝廷对待夷族还算宽宏大量,比起以前其他政权的民族压迫政策好多了,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朝廷出台的三条措施,虽然对夷族有所限制,但是都不算过分,对绝大部分夷族的生活都没有影响,没有引起大的波澜。

    在中书省忙于华夷分治的事务,李纯又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管控边境。

    元和十年上半年,已经发生了大食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