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4章 发展变化

第84章 发展变化

    第84章 发展变化 (第3/3页)

    由于夷人不能出道,也不善于经商,所以很多汉人跑到夷人地区做生意,他们深入夷人地区,买卖货物,就必然要和夷人交流。有些脑瓜聪明的夷人,看到经商赚钱,也纷纷与汉人做生意,为了更好的交流,主动学习掌握汉语。

    有些夷人地区存在大量的铁矿、铜矿和其他矿藏,很多汉人就跑过去开采,有的带内地的汉人过去,也有的雇佣当地的夷人。通过工商业的发展,华夷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加速了夷人汉化的过程。

    搞了这么政策和动作,耗费了李纯不少心思,感觉累的够呛,自己搭好了框架,也需要各级官员抓好贯彻,不能出现梗塞。

    李纯一方面通过各个官员送来的奏章、汇报了解各项事业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各道的巡抚,每年至少进京一次,边远的道可以两年进京一次,向皇帝述职,便于皇帝当面问询了解各道的发展情况。

    正当李纯忙于国家的发展建设时,突然传来一个噩耗,元和十一年8月,李纯的母亲王太后突然病危。李纯自从来到这个世上,母亲王氏一直是最关心他的人,特别是前几年是遇到一些危机,王氏都是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

    李纯由于忙于朝政,将王太后接到夏原以后,陪他的机会不多,这时就想极力弥补一下,每天都要去床前探望,问询侍奉一番。

    当年9月,王太后病重去世,李纯非常伤心,命礼事部为王太后举办了隆重的葬礼,罢朝五日,以示哀悼。王太后去世后的几天里,李纯披麻戴孝,哀思母后,无心朝政,让中书省处理日常事务。

    柳宗元出任黔滇道巡抚以后,从夏原乘船溯长江而上,到达川蜀道以后,从泸州经播州(遵义)到达安顺府。

    前面乘船还好,从泸州往南进入黔滇道的区域,到处都是山,山路难行,沿途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贫穷落后,只有少量的汉人在条件好一些的地方经商务农。

    到了安顺府,更让人揪心,就是一个土墙围住的小城,哪里是道的首府,还不如内地的县城。

    让人欣慰的是,朝廷给了很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自己可以放心大胆的干。柳宗元前期重点抓了几件大事,如调整州县,选拔官员,修建道路,营建安顺城。

    柳宗元到任后,通过了解发现,黔滇道的州县行政设置非常混乱,很多州县随意设置,面积大小不一,人口相差很大,不少州竟然仍然采用羁縻州的模式,任用地方夷族首领为刺史,与朝廷的政策不符,必须改变。

    柳宗元深知李纯非常重视州县的均衡化设置,他认真查看地图,向熟悉情况属员请教,最后决定在黔滇道的安顺府以外,设置10个州,分别是昆州(昆明)、昌州(西昌)、靖州(曲靖)、昭州(昭通)、蒙州(蒙自)、播州(遵义)、思州(思南)、兴州(兴义)、甸州(罗甸)、凯州(凯里)。

    柳宗元详细划分了各州的区域范围,力图做到相对均衡,把夷族的州官分批换为汉人官员,仅在县以下保留夷人官员。

    柳宗元深知,要在黔滇道干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一帮得力的官员,特别是重新设州,需要不少汉人官员,加速当地的汉化。

    柳宗元先是向人事部要人,但是能要来的人有限,他干脆通过自己的关系,寻找志同道合的行政人才,吸引愿意谋发展、干事业的官员来黔滇道。

    内地虽然生活安逸,但是官员的位置已经饱和,进一步发展很难,黔滇道虽然艰苦一些,但是有发展前途,很多重要岗位缺人,愿意来黔滇道的内地官员都能提拔使用,甚至可以主政一方。

    有了朝廷资金的支持,柳宗元也很慷慨,来黔滇道的官员,不仅可以升官,还发给艰苦地区补贴,待遇比内地好,对跟随而来的家属,也发给一些补贴,解决了官员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很多有能力的官员来黔滇道发展,一些空缺的职位,很快就填满了。

    官员队伍充实以后,就有了足够的力量开展大规模的建设,落实朝廷的政策,招徕汉人来黔滇道垦荒经商。

    为了强化与内地的沟通,柳宗元决定修建泸安大道,从泸州经播州西部到安顺修一条便于人车通行的大道。柳宗元委任黔滇道布政使安文远,具体负责泸安大道的建设,在资金和人力上给予全面的支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