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5章 各显才能

第85章 各显才能

    第85章 各显才能 (第1/3页)

    安文远聘请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雇佣了大量的劳工,区分好几个路段,同时动工。施工队削山填谷、伐木挖土,沿着规划的路线推进过去,民工们风餐露宿,工作辛苦,还好官府给他们的薪资待遇颇丰,让他们干劲十足。

    经过两年的建设,泸安大道才宣告修通,受条件限制,大道还只是土路,在山区路段还是有些坡度,但是比以前崎岖难行的山路好多了,方便人员和物资入黔,本地出产的农产品和货物也可以从这条道路运到泸州,再通过长江运到其他各地。

    安顺府位于整个黔滇道的中部,位置不错,但是开发很晚,原本是夷族聚居的区域,从一个县城升级而来。安顺府城池低矮,面积狭小,行政机构不全,与道的首府极不相称,必须大规模重建。

    柳宗元决定在旧城的东侧平地建设新城,目标是能容纳五万人的规模,先期可以满足三万人的居住需求。柳宗元把主持建设安顺新城的任务,交给新到任的安顺府尹杨茂昌,自己提供资金和人力上的保障。

    杨茂昌原来在川蜀道的一个州任长史,不过正六品,因为能干被柳宗元看好,调过来直接干府尹,先定为正五品,干得好,两年后可以正式提为从四品。

    杨茂昌看着原来那个低矮的小城,自己都觉得憋屈,给自己建城,又是朝廷和道出钱,还能有什么话说?杨茂昌把日常的普通事务委托给副手,大事才参与决策,其他精力全部用在安顺新城的建设。

    杨茂昌调集上万的汉夷民工,购买来大量的砖石、木料等建筑材料,开始大规模干起来,既要修城墙,也要在城内修建道路,官衙,还划出了商业区、居民区,以征地的成本价卖出土地,吸引各地汉夷百姓来安顺府安家落户。

    虽然是多点开花,同时施工,但资金和人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经过三年终于建成安顺府城。安顺府城按照五人的规模修建,但是初期只吸引了两三万人定居,但是随着泸安大道的建成,不断有汉人前来垦荒经商,发展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柳宗元看着新修建的安顺府城,又看了新修建的黔滇道官衙,这才觉得有了一个首府的样子,准备在这里长期干下去,争取把这里建成可与内地相比的富庶之地。

    借着朝廷的支持,柳宗元又派人修建了向东通向湘楚道、向南通向安桂道的大路,方便了黔滇道的对外交通。

    各州重新设立以后,除了昆州(昆明)、昌州(西昌)、播州(遵义)三个州城的条件稍好,其他7个州的城池都需要扩建,柳宗元也是非常支持这些州城的建设,力争让各州也赶快发展起来。

    黔滇道虽然山区多,但是山间有不少相对平坦的盆地,称作平坝,这些平坝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汉人过来垦荒耕种。

    柳宗元出台了优厚的政策,吸引内地的汉人来黔滇道,荒地可以无偿开垦,购买其他民族的土地,男丁二十亩、女人十亩以内,官府补贴一半的资金。

    如果另外一半资金还是有困难,官府可以提供低息贷款,以后每年可以通过增加赋税,逐步偿还。内地来黔滇道经商、办厂、开矿的汉人,官府也给予优厚的条件,税收只有内地的一半。

    临近的川蜀道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土地逐渐不够开垦,出现了不少无地、少地的农民,听说黔滇道条件这么优厚,纷纷来这边发展,来得早的可以直接开垦荒地,来的晚的只能半价买地,一些山间的盆地、谷地,不断被开垦出来。

    当地的夷族接触到汉人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逐渐改变了原始的耕作方式,生产的农产品、采集的山货也有汉族商人过来购买,他们的生活也跟着改善了不少。

    柳宗元采取和睦相处的民族政策,落实朝廷关于夷人的三项禁令,但禁止有其他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在税收和人身待遇上,柳宗元采取汉夷一致的政策,鼓励汉人来发展,但是不能压迫当地的少数民族。

    按照朝廷的政策,黔滇道也建设了不少学校,从内地招募大量的汉人教师,区分汉校、夷校进行不同的教育。懂汉语、汉字的少数民族,可以被委任为地方的小官,也方便跟汉人做生意赚钱,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头人、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