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95章 德裕赴琼

第95章 德裕赴琼

    第95章 德裕赴琼 (第1/3页)

    三个月守孝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李德裕按照人事部的通知,南下广珠道,任正六品的琼州长史一职。

    很多京官笑他傻,说他放着安稳的京官不做,非要跑去外地吃苦,即使外放到地方,也应该争取在内地任职,为了提升一级,跑到天涯海角去吃苦,真是不值得。

    李德裕不想作过多解释,只能用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聊以自慰。

    李德裕认为,原来靠着父亲这棵大树,自己得以靠门荫制度入仕,走的顺风顺水。

    后面父亲倒下了,就只能靠自己了,自己也是有远大的志向,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怎么能为了一时安逸,继续留在京师。

    李德裕觉得,作为京官,固然有些优势,但是如果不到下面去历练一番,能力和履历上始终是个欠缺,外放地方是早晚的事。

    至于外放南襄地区,也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要想干大事业,就要到朝廷重点的施政方向去。

    从和父亲的交流,还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李德裕认定李纯是一个有宏大志向的君主,绝不会满足于目前的疆土,一定会再次大规模的扩张。

    经过认真的分析,李德裕认为中南和南洋一带,是李纯首先重点的扩张方向。

    从南洋往西是天竺(今南亚大部)、朱罗(今印度南部)、大食(今阿拉伯地区),具有广阔的区域和人口,南方的海路将是未来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向。

    如果唐朝顺利占领那么多区域,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员去治理,具有襄人地区治理经验的自然更有优势。

    当朝两个宰相,武元衡和崔群都是父亲生前的好朋友,他们自然愿意推荐自己,但是自己也要有一些真本领,做出一些政绩,不能老是靠别人提携。

    琼州是李纯下令进行道、州、县行政区划重整时,由海南岛上的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四个小州合并的,拥有人口二十万左右,州城在北部的颜舍城(今海口市)。

    琼州位于边远蛮荒之地,以前历来是失意官员的贬黜之地,官员们都避之不及。后来朝廷进行边疆开发后,从北方迁过来一些汉人,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属于较为落后的地区。

    琼州刺史郑茂丰,当年为了提升,不得已从端州(今广东肇庆)长史位置上过来任刺史,干了整整五个年头,看不到出头之日,已经有点心灰气冷。

    原来的琼州长史,走了不少关系,才好不容易平调到江彭道的一个州任长史,之后琼州长史的位置空了一年没人接任,搞得郑茂丰连个副手都没有,不得不先勉强干着。

    李德裕刚来的时候,郑茂丰还以为是哪个京城的官员被贬过来的,一打听是原左丞李吉甫的儿子,还是自己主动要求过来的。

    郑茂丰想,作为京官,从七品提拔为六品又不算难,何况是前宰相的儿子,干嘛非要来琼州受这个罪。

    郑茂丰觉得,新来一个长史也好,又比较年轻气盛,正好可以把州内的琐事交给他去办,自己只参与一些大事,盯着一些涉及利益的事。

    没想到,李德裕一点也不推辞,郑茂丰甩给他的活全部接住,风风火火的干起来,郑茂丰一下子清闲很多,乐得逍遥。

    李德裕到任以后,首先接到一个棘手的任务,就是解决岛上的华襄矛盾。

    海南岛本为僚越族的聚居地,后面从北方不断迁移一些汉人,主要居住在沿海一带,双方虽有些矛盾,但是不算大,还能相处。

    后面朝廷开发边疆,允许汉人到襄人地区开发无主的荒地,岛上来了不少汉人过来垦荒。

    争议就发生在荒地的认定上,僚越族人认为岛上的土地自古就是他们的,僚越族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耕作技术不高,还靠打猎、采集、捕鱼获取食物。

    在僚越族人的观念中,所居住的村庄周边,有僚越族人活动的区域,都是他们的土地。

    新来的汉族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只要没人耕种的林地、草地都属于荒地,按照朝廷的旨意,无地的汉人都可以占有耕种。

    眼看着生存的空间越来被压缩,有些僚越人被迫向内陆的山区迁移,有的僚越人则奋起反抗,和汉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朝廷的官员以汉人为主,自然是向着汉人,就是有些僚越族的地方小官,也不敢对汉人强硬,怕丢了乌纱帽。

    在这种形势下,在夷族人心中就形成了汉人压迫僚越人的印象,矛盾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