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20章 发动征夷

第120章 发动征夷

    第120章 发动征夷 (第1/3页)

    白居易说:“如果是这样,夷人地区就不用建那么多学校,因为他们也要学汉语,在领以上办学就好。”

    李纯道:“在夷人地区设置的路、郡、领,会比国内的道、州、县面积更大,人口更多,可以在每个领设两到三所小学,一所初中,每个郡设置一所中专,一所高中,夷人学到高中、中专就可以了。”

    白居易说:“采用双语教学,比较耗时耗力,臣建议可以拉长他们的学制,小学由五年改为六年,初中四年不变,高中、中专拉长为四年。”

    李纯道:“可以,夷人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到了三年级以后,开始教学汉语,越往后越要加大汉语教学的比例,那些高中、中专毕业的夷人学生必须会熟练运用汉语汉字,以后可以在夷人地区的基层任职,协助华襄两族治理夷人。”

    白居易说:“夷人地区的民族众多,语言文字繁杂,编写教材也是个大麻烦事,这些需要地方上的参与。”

    李纯道:“不用这么麻烦,关于夷人的教育,教育部抓宏观政策就好,具体的就让各路来做,让他们按照朝廷给的原则落实就行。”

    白居易没想到李纯这么干脆,给自己省掉了一个大麻烦事,当即就说道:“这个没问题,臣回去跟几个臣僚研究一下,尽快做出一个关于夷人教育的综合方案,交给陛下御批。”

    在朝廷忙碌的同时,地方上也开始进行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三个襄人族群所在的道,按照人事部分配的数量,着手配备后续到夷人地区任职的襄人官员,30个襄人团和200多个民兵营的训练也进入了尾声,基本形成了战斗力。

    按照人事部的测算,第一波征服地区有三路29郡,每个郡暂按照8个领配备襄人官员,在骆瓯、僚越、契胡三个族群总的需要选拔232个领的襄人官员。

    当前,这三个族群聚居在120个左右的县,也就意味着目前所有襄人官员都派出去也不够,所以相关的道预选了一些储备官员,报到人事部。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完成第一波征服后,三个族群的襄人官员数量将翻一番,很多人可以实现晋升。

    在国内,尽管襄族和华族的权益相差不大,但是华族毕竟占据主场优势,而且更精明能干,襄族在政商两界终归是比拼不过华族,大多数襄族基本上都是务农务工,收入上相对差一些。

    按照公布的方案,以后在夷人地区,襄人可以优先进入公职,经商务农的赋税只有夷人的一半,很多襄人觉得在夷人地区机会更多,盘算着以后到夷人地区发展。

    僚越、契胡、骆瓯三个襄人族群的人们,经常议论着谁要升官了,谁要去夷人地区发展,谁要留下来。襄人们对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很有信心,觉得打败境外的夷人国家不成问题,所以更操心的是自家未来的去留问题。

    很多襄人官员筹划着把家属都带上,来个大搬家,有的已经加入襄人团和民兵营的襄人,打算在那边站稳脚跟之后,也把家人接过去。

    十月份,襄人团和民兵营训练完毕,各个部队开始按照计划进行调动。镇西军和7个契胡襄人团向安西都护府的归化城集结,镇蛮军和8个僚越襄人团向南诏都护府的太和城集结,镇南军和7个襄人团(3个僚越、4个骆瓯)在交州海防县集结,镇海军和7个骆瓯襄人团在琼州集结。

    各个部队完成集结后,由各方向的主将选择驻扎地,经过两三个月的磨合训练,计划在元和时期年初,分别从阿拉山口、苍望城、奇英城、琼州开始发动攻势。

    为了保障好部队行动,军事部在几个部队的集结地和出发地都囤积了一些军事物资,并打通运输路线,确保部队发动攻势后,后勤物资能够顺利运往前线。

    几个部队集结地的官员和百姓,也是努力做好部队的保障工作,琼州的南征元帅府在十一月份完成建设,随时可以入驻。

    至于襄人的民兵营,则继续留在各县,计划在前方战事取得进展后,护送各领的官员、公职人员和随行百姓,到达所分配的夷人地区。

    基本上襄人较少的县有一个民兵营,襄人较多的县有两个民兵营,跟未来组建领的数量相匹配。

    那些要到夷人地区各领任职的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